摘要:我放下碗筷大声说:妈妈也要教我唱这些歌。当天,妈妈除了教我学唱第一首《正月元宵谣》外,再教我唱另一首民谣: 过了春节是十五,正月欢喜闹元宵, 他人猜谜赏花灯,我品饺子兼汤圆; 北方饺子南汤圆,看似相同味
我放下碗筷大声说:“妈妈也要教我唱这些歌。”当天,妈妈除了教我学唱第一首《正月元宵谣》外,再教我唱另一首民谣: 过了春节是十五,正月欢喜闹元宵, 他人猜谜赏花灯,我品饺子兼汤圆; 北方饺子南汤圆,看似相同味不同, 饺子皮薄肉馅鲜,糯米汤圆配料香; 三碗两碗已满腹,眼馋非要再一碗, 饺子汤圆大口吞,撑得肠胃饱上颈; 理由十足讲乐子,新年佳节凑热闹, 正月十五过元宵,人们团圆肚也圆。 这首《正月元宵谣》道出北方饺子与南方汤圆的风味特色,且夹杂诙谐幽默,充满情趣。 那年月,吃过汤圆,如常找村中同伴嬉戏。往村子榕树的方向走,望见那里已有多人围拢。果然如我猜想一样,年高七旬的昌伯,在给村人说着正月十五的趣闻轶事。 据说,昌伯思维敏捷,提笔书法漂亮,出口吟诗成章。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任县府小参事等职务,人称“大秀才”。即使岁月远去,他讲的故事与民谣仍记忆犹新。 离榕树不远处有一口水塘,昌伯当时吟咏的《正月元宵谣》,好似在水面荡漾开来: 正月十五闹元宵,人逢新年精神爽, 阿爸起床织花灯,阿妈赶早做汤圆; 阿爸有话说不停,催促儿子猜灯谜, 每盏花灯有秘密,猜中谜底奖半文; 阿妈重复又长气,提醒女儿吃汤圆, 四溢味道飘厅堂,大碗小碗尽管尝; 花灯盏盏挂门前,汤圆圆圆浮锅上, 爸妈企求孩子望,心有渴盼看来年; 年年月月复一年,每年都要过元宵, 但愿苦涩真消失,咸甜汤圆都含香。 这首《正月元宵谣》的歌词同样通俗易懂,对于当时这种期待过元宵的殷切心情,算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一年元宵节与友人相聚,期间,心情喜悦的有人开声吟咏,恰恰又是一首《过元宵》: 正月十五过元宵,明月花灯互映衬, 饺子汤圆各一炉,万家团圆乐开怀; 爷爷海外远途归,返回先饮家乡水, 嬷嬷拿着金山箱,装载满满系浓情; 爸爸再织花彩灯,灯盏挂上大门口, 妈妈又煮咸汤圆,鲜味飘逸满屋香; 孙子带爷走花街,花灯似海人如潮, 孙女拉嬷逛食街,遍尝百味过瘾头; 新时新事过元宵,年年元宵已不同, 今个元宵道声喜,千般欢愉在心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