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贤埭是余新集镇旧时的称呼,集镇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要说余新镇的称谓,在全市的乡镇中,别称可能也算是最多的。清光绪《嘉兴县志》记曰,余贤埭市,又名渔闲里,位于嘉兴县城南20里,虽地处僻壤,然此地文人墨客甚多。古代的市和现代
余贤埭是余新集镇旧时的称呼,集镇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要说余新镇的称谓,在全市的乡镇中,别称可能也算是最多的。清光绪《嘉兴县志》记曰,余贤埭市,又名渔闲里,位于嘉兴县城南20里,虽地处僻壤,然此地文人墨客甚多。古代的“市”和现代的“市”,意思截然不同。古时“市”的概念,是一个商贸较为集中的小区域。余贤埭还有个名称:时贤埭。这是为了纪念当地士绅时谓祥带头捐款、建造塔塘桥的义举。历史上的余新,另有“渔里”之称,意思是捕鱼者居住的地方。清光绪《嘉兴县志》记载,余贤埭“盛产蓑草”。蓑草是制造高档纸、人造棉、人造丝的优质原料,也可用于手工编制各种工艺品。该地农民广种蓑草,编成草蓑衣后到集镇上出售。因此,余贤埭又有一个名称“蓑衣埭”。此外,当地古时种植榆树较多,也有“榆里”之称。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余贤镇与新社镇合并,始称余新。余贤埭集镇也随之称为余新镇。 余贤埭最早的名称是“渔闲里”。余贤埭集镇西傍海盐塘,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塔塘桥横跨其上,桥北200米处有一条支河,即余贤埭市河。市河入塘处,北岸曲折成湾,因此在余贤埭尚未形成市集之前,常有许多南来北往的渔船在此停泊,这个避风小湾成为渔民休息歇脚的好地方。时间长了,一些渔民感到此处环境不错,土地肥沃,濒临河边,交通方便,索性拉些毛竹、砍来蓑草,在此建起了居住草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渔闲里集市。 余贤埭形成集镇后,四乡商贩聚集而来。我们从明崇祯年间所建塔塘桥的碑石上,可以得知,当年余贤埭人丁兴旺,店铺甚多,“由郡治至此二十里,市集阗骈,远脉受横塘,实赖中流锁钥”。 新中国成立前,余贤埭老街东起关帝庙,西至小塘桥。作为市河的思仙桥港,贯穿其间,把余贤埭老街分成南街和北街。市河上横跨五桥,自东向西依次为复兴、大生、五星、广生和镇龙桥。复兴桥南有关帝庙,俗称关帝庙桥;广生桥南堍有宝成南货店,北堍有中庵。镇龙桥又称小塘桥,小塘桥北有施王庙。余贤埭南街有时家弄、殷家弄、南彭弄、宝成弄,北街有北弄、沈家弄、夏家弄。北弄又称财神弄,每年的大年初五,很多居民都到弄内财神庙去朝拜。南彭弄南接登云桥,桥畔有登云庙,供奉包公,所以又称包公庙。北弄北接小桥,小桥边有万松庵,供观音菩萨,又称小桥庵。市河由此折向南去,水上有桥,名乌桥,乌桥西堍有坟庵,为旧时郑氏家庵。 地处海盐塘畔的余贤埭,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清光绪《嘉兴县志》的记述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知名学者闻元晟、吴展成、郑湘等,曾将余贤埭的美景精炼归纳成“渔里十景”:大桥赏雪、古塔吟风、坟坞渔歌、荷湾晓集、清溪玩竹、禅悦探梅、莲社嬉春、松尞消夏、葆林新月、莫埭晴烟。只可惜,由于时代变迁,这些美景至今影踪全无,我们只能在史书中去想象其面貌了。 余贤埭这一称呼,是从“渔闲里”字音演化而来。“余贤埭”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民风淳厚,崇文厚德,积德行善”。余贤埭不仅是一个称谓,同时也饱含着在镇名变迁中,百姓对于家乡的自豪感和希冀。 翻阅史书,余贤埭的确名副其实,积德行善之事屡见不鲜。1901年9月,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地方绅士沈文华、沈文采创办了余贤初等小学堂,开发当地民智,为当地教育事业开了先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海盐塘上的塔塘桥坍塌,当地百姓过河甚为不便。士绅时谓祥发起并联合邹勇先、沈景秋、徐霞轩等士绅,带头捐资建桥,还在集镇上发起了建造塔塘桥的募捐活动,募款重修了塔塘桥。因时谓祥做好事出了名,百姓感恩于他,于是将余贤埭也称为“时贤埭”。塔塘桥碑至今还记载着当时乡民的捐款义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士绅沈文华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用读书”旧思想抗争,大胆兴办女学,开办了余贤女子学校,广招年轻女子入学,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轰动,为余贤埭女子就学成才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余贤埭北街“源大”米行每逢卖米时,总要将高出量斗的米只抹去一角,多留一些米给穷苦百姓…… 在余贤埭,老百姓向来有一股子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慨。抗日战争时期,余贤埭镇曾是中华民国嘉兴县政府的战时办公地,国民政府嘉兴行政督导区和嘉兴县政府在这里指挥着嘉兴的抗日斗争,余新一带实际上也成为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域,因此驻扎在嘉兴县城的日本鬼子提起这里,既恨又怕,一心图谋绞杀这里的反抗力量。民国27年(1938)4月30日,日寇侵入余贤埭,放火杀人,无恶不作,将余贤埭北街、南街、米行、茶店、南货店、布店等100多家商店全部烧毁,1964间房屋及财产化为乌有,集镇上的染织厂、碾米厂、船厂和学校、教堂以及一些名胜古迹也全被损毁。1939年8月21日(一说为7月1日),日军再次对余贤埭进行扫荡,将居民新搭建的748间草棚和一些平房全部焚毁。日军的暴行没有吓倒余新人,反而激起更强烈的反抗。余新一带的国民革命军62师、32师官兵和嘉兴县政工队、嘉属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参加的大小战斗达数十次,沉重打击了日军。 嘉兴人崇文厚德,自古以来并不尚武,尤其是大刀这种冷兵器,嘉兴会使的人并不多。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后,几名西北军士兵撤退流落到余新,他们善使大刀。1938年,在当地擅长大刀术的河南籍董再公、董国英、董雪青号召下,余新人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大刀队,董再公等亲自当教练,教队员使用大刀,还聘请流落到余新的西北军士兵做教官。余新大刀队苦练刀术,武艺大为长进,在嘉兴南片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民国29年(1940)6月23日,董再公、董国英、董雪青带领余新大刀队和嘉兴县暂编自卫第四中队,在平嘉公路上伏击日军车队,他们和手持三八步枪的日本兵进行了白刃战。在这一战中,余新大刀队和嘉兴县暂编自卫第四中队共杀死杀伤日军40余名,烧毁日军汽车两辆。如此战绩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也算是十分出色了。不幸的是,在这场血战中,董国英、董雪青母女等10名抗日战士壮烈牺牲。此战杀出了余新大刀队的威名,日军知道了余新大刀队的厉害,闻“刀”色变。1945年6月,临近日本投降,因为余新一带人民坚壁清野,不留一粒粮食给日伪军,驻扎在余贤埭集镇的日伪军饿得发慌。一天,60余名伪军在日军逼迫下,心惊胆战地到乡下抢粮。当走到董安桥时,遭到余新大刀队等抗日武装的伏击,这些伪军根本就不是抗日武装的对手,丢下几具尸体后,仓皇逃回据点…… 一个古镇可以书写出一部厚重的历史。通过以上关于古镇历史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余贤埭的昨天。同时,我们也期望余新迈出更稳健的步伐,将新时代的全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