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义务教育,人们都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事。不过,早在清朝中期,嘉兴就有过由地方乡绅创办的旧式义务教育学校。这所名为平林义塾的旧式学堂,存在了上百年时间,培养出了许多人才,造福一方,美名载于青史。 平林,是新丰镇的古称。平林义塾,就位
说起义务教育,人们都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事。不过,早在清朝中期,嘉兴就有过由地方乡绅创办的旧式“义务教育”学校。这所名为平林义塾的旧式学堂,存在了上百年时间,培养出了许多人才,造福一方,美名载于青史。 平林,是新丰镇的古称。平林义塾,就位于现新丰镇汉塘街376至382号处,义学弄东侧。 平林义塾的前身是社学,初创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由嘉兴知县郑振先督建,设在常平仓的空余仓房内。清雍正期间,社学渐废。嘉庆元年(1796),由镇上慈善教育家周士涟经数年募捐并倾其家资,在社学旧址创办起平林义塾。他同时还在新丰周边办起尚文、里仁、盐溪义塾。 其中,平林义塾规模最大,分三个学段,设三班,每班16人为限。低段以识字为主,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这些有韵读物,塾生须会诵能背;下午第一堂课练毛笔字,晚学前练珠算与尺牍。中段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而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并坚持练字。高段学则学《易》《书》《诗》《礼》《春秋》,还有《孝经》《左传》及《古文观止》,同时对课作诗与写文章,为考县学做准备。 嘉庆九年(1804),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廷珍奉旨视学浙江,对平林义塾作了充分肯定。他在《平林义塾记》中写道:“周生所建,虽不过一乡一邑,然由是而推之国,推之天下,野处之秀,皆足备卿大夫之选,则道德风俗同矣。” 1806年,嘉兴府县在平林义塾前创立了“里仁为美,道参庠塾”的牌坊,坊前置石狮一对,以祈永固。浙江司主政、翰林院庶吉士沈步垣还撰写了《义塾记》,金殿传胪黄安涛书录后刻成碑,碑文末云:“及其成,则弦诵之声遍于户里,无荒于嬉者。”意即平林义塾对提高乡人的文化素养作出了重大贡献。晚清秀才徐赋枚对平林义塾曾作诗赞曰:“堂堂义塾市中居,风雨秋声夜读书。一室咿唔声聒耳,不知几辈是琼琚。” 据史载,嘉兴县学每次童试,平林义塾皆有入选者。其中,幼年丧父的王臣禄,家境艰难,幸入义塾,于1810年中举,1811年成进士,初授归善知县,后擢升通州知州。在此前后,还有两人考中举人。 因义塾的笔墨书籍与饮食费用不小,还有对优等生的奖励,另加塾生参加科试,车舆及中秀才后拜师送礼,甚至连考中举人、公车北上的费用,义塾都要酌情给予津贴,如此一来,开支甚大。周士涟便与次子周恒旦四处募捐,风雨寒暑从不间断。此义举被奏报于嘉庆帝。1813年,朝廷特钦颁御书“乐善好施”匾额。 周士涟在1806年后,于杭州也创办了宗文义塾。清太子太保、杭嘉湖道林则徐两次撰文表彰其事。道光二年(1822),林则徐在《杭嘉义塾添设孝廉田记》中赞道:“将见五塾(指平林、尚文、里仁、盐溪、宗文五所义塾)中科名之盛,隆然而日上……余更乐着其美,而永观厥成也。”称赞在这几所义塾中,出了不少知名之士。 咸丰庚申年(1860),平林义塾驻入太平军。在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中,义塾毁于兵燹。至光绪二十年(1894),周士涟孙周绳正重建平林义塾。史载,绳正“以奔走唇舌,与其友汤、袁、张诸君,鸠资重建平林义学。成,复建盐溪、尚文、里仁三塾,延师以课,其徒几数百人”。光绪帝闻之,也赐予“乐善不倦”匾,以彰其德。 重建后的平林义塾又出了不少人才,如沈景山、计宗型等人。沈景山是民国初期嘉兴国民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任嘉兴军政府司法科长、县议员,参与邀请孙中山来嘉兴演讲的筹备工作,还与孙中山一起合影,合影照片仅一张,由他保存,后交给县档案部门,现成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史料。计宗型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担任嘉兴府学堂(嘉兴一中前身)校长凡13年,1924年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是浙江省新式教育的主要推动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周士涟后裔周良才将平林义塾改组成平林两等(即高级)小学堂。以后,学校称呼几度变更,老百姓仍惯呼为平林义塾。新学堂继续培养出让乡里引以为豪的诸多英杰。例如金贤藻,1930年赴日留学,回国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又担任过“北平电台”台长。新中国成立后,金贤藻被任命为国营南京无线电厂厂长,后到国家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任总工程师。再如杨镇雄,进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曾访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先后担任中国英语教学会理事、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入选了《世界知名专家》大辞典。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