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元《至元嘉禾志》载:府城瓦子在移风坊。这是史书关于嘉兴演出场所最早的记述。 瓦子是宋元时期城市中出现的综合性游乐场所,也叫瓦舍、瓦市,是盛极一时的民俗。瓦子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当时专指瓦子里
据元《至元嘉禾志》载:府城瓦子在移风坊。这是史书关于嘉兴演出场所最早的记述。 “瓦子”是宋元时期城市中出现的综合性游乐场所,也叫瓦舍、瓦市,是盛极一时的民俗。瓦子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当时专指瓦子里搭建的演出棚。 明末清初,嘉兴城隍庙、曹王庙,都是有名的演出场所。清代嘉兴出现会馆戏台,如大落北的江西会馆戏台、东门外春波桥北的兰溪会馆戏台。清末,嘉兴始有了专业戏馆,如寄园戏馆和文明戏院。据《嘉兴新志》载:“鱼行街处于车站与塘湾之间,清季始于此设文明戏院,市面遂呈勃兴之象。” 清光绪末年,苏州新舞台戏馆因经营出现问题而关闭,嘉兴戏老板芳老顺出资买下,将戏馆建筑整体移建至嘉兴,也称新舞台。嘉兴新舞台,是嘉兴第一个专业戏馆。新舞台开始建在杉青闸落帆亭荷花池旁。当时,晚间戏馆里照明用的是烧煤油的汽灯,戏馆外就无照明设施。一到散场,观众从戏馆蜂拥而出,在昏暗的荷花池边小路上争先恐后,有时,一天中,会有数人不慎坠入池中。因关乎民众之人身安危,清朝嘉兴地方当局对此较为重视与关注,不久,戏馆被勒令停办。老板各方疏通无果,只能另寻出路,就将戏馆移建于北门外鱼行街朱天庙(财神庙)附近,改名文明戏院。 清朝末年,是一个新旧思想混合交融的时代,中西文化也激烈地碰撞,文明戏这种新的艺术形态随之产生。“文明戏”是中国戏剧早期改革的产物,在艺术上,不全像西方戏剧,还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也是中西杂取并收,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戏老板芳老顺将移址后的戏馆改名为文明戏院,充分说明芳老板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深谙戏馆经营唯有创新、迎合观众之道。 文明戏院的建筑,整体呈长方形。室内中间是正厅,有观众的坐席,左右是过廊,戏台对面楼上是三个单间,名曰包厢。包厢每间隔开,可设为妇女看戏的专门包座,亦可整间包下,视情况坐席亦可零卖。戏馆正厅为方形,两侧前后有立柱,挡住部分观众的视线,这是旧式戏馆的最大不足。戏馆戏台后的楼上,供奉着伶界业祖“老郎神”。旧时,我国民间的戏园子、戏班子,戏种各有不同,有一件事是一样的,就是在后台都要供奉“老郎神”,这是民间传说中戏曲表演行业的祖师爷。民间传说里的“老郎神”,即是历史上酷爱戏曲的唐玄宗李隆基,后人亦多将玄宗祀为伶界业祖。 文明戏院开业后可谓命运多舛。前有移址风波,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来自北方的大兵常常占据戏馆座位,致使普通观众望而却步。1927年2月后,国民革命军占领嘉兴全境,有一段暂时的时局缓和期,戏馆的经营才有所起色。看到文明戏园营业额日增,有利可图,当时嘉兴城中有个叫季葆真的人,即邀请几个友人在东门环城马路新建了一个戏馆,取名“新兴舞台”,开业那天邀请上海艺人杨鼐依开唱,之后戏馆经营得风生水起,戏迷趋之若鹜。文明戏院的戏迷被拉走许多,经营受到挤压。加之这一时期,社会逐步开放进步,电影与收音机在嘉兴出现,看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消遣,对看戏感兴趣之人逐渐减少。因此,文明戏院的经营每况愈下,抗战爆发后更甚,演出时断时续。 1949年前后,文明戏院已房斜壁毁,经历了40余年的兴衰沉浮,至20世纪50年代初,戏馆被拆去另作他用,遂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