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前,看到过一篇关于麝香的文章,说是在非洲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有一座始建于1195年,遵照当时摩洛哥苏丹的旨意建造的高六十七米的清真寺。八百多年来,这座清真寺始终散发出阵阵芳香。据记载,当年在建造这座清真寺时在黏合石块的浆液中倒入了九百多袋
多年前,看到过一篇关于麝香的文章,说是在非洲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有一座始建于1195年,遵照当时摩洛哥苏丹的旨意建造的高六十七米的清真寺。八百多年来,这座清真寺始终散发出阵阵芳香。据记载,当年在建造这座清真寺时在黏合石块的浆液中倒入了九百多袋包括麝香在内的多种名贵香料,使得这座清真寺至今香气扑鼻。而这正应了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达摩支曲》一诗中那句 “捣麝成尘香不灭”,也应了明代李时珍对麝香所谓“麝之香,香气远射”的名句。 麝香,被誉为“百药之王”。它和另一味中药龙涎香,又被列为中药诸香之冠。麝香既可作香料,又可作药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麝香列为上品。使用久远,用途广泛。麝香,为鹿科动物成熟雄性麝香囊内的分泌物。初时,分泌物如膏状,慢慢凝结成一颗颗红褐色的颗粒,也称 “元寸香”“当门子”。每年秋末冬初,是麝的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里就会散发出浓烈香味。发情期的雄麝常会在山坡石块上磨蹭肚子,香囊里分泌的麝香颗粒会散落下来,引诱雌麝与之交配,并繁衍后代,此时获取的麝香质量最佳。麝,胆小孤僻,单行独往,不喜群居,行动轻快敏捷,出没于海拔一千至四千米的针叶林、灌木丛、草坪地带。晨昏活动,白天则隐蔽休息。 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有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的功能。麝香气味芳烈,走窜之力极强,内而脏腑筋骨,外而肌肤毛窍,无所不达,能通关开窍、醒神回苏,用以治疗中风痰厥、昏迷、诸窍不利等症。麝香外用可入膏药,治跌打气闭、压伤瘀血肿痛、腰闪岔气等症。 从历史看,我国麝香资源本是比较丰富的。青、藏、川西、疆、滇、黔、黑、吉等地曾经都有麝的身影。唐代诗人杜甫当年流落甘肃天水,在《山寺》一诗中有“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的诗句,可见当时麝也并非罕见之物。新华社一位记者20世纪90年代有一篇《青海的珍兽:麝》的文章,文中写道“青海省从西北部的祁连山区、东部的黄河、湟水流域,直到东南部的长江、澜沧江流域的半圆形地带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都是麝的栖息地。据1961年定点考察估算,全省约有麝18万只”。当时我国麝的总量由此亦可见一斑。麝,并非只有中国独有,印度、日本、美国、俄罗斯和蒙古国都有,但我国的麝香质量最佳。过去,都以捕猎为主,将麝杀死获取麝香,一头雄麝能取香三十克左右。 许多人知晓麝香是从一张麝香膏开始的。老嘉兴都还记得,当年,周荣江、罗国强、蒋少田等嘉兴骨伤科名医,对骨伤病患者,除施以中医骨伤外治手法外,总会给患者伤痛处贴上一张狗皮膏,在药膏烘软后再撒上少许麝香。由于麝香辛温香窜,气味芳烈,具有开经络、透肌骨的良好功效,让膏药中的有效成分迅速渗透肌肤,总能收到肿消痛止的作用。这让使用过麝香膏的患者难以释怀,更因为过去的狗皮膏药量足、药力强、药效长,一张撒上麝香的狗皮膏,香味持久、功效明显,能使用较长时间,还常会在亲朋好友间转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麝香在市场上的供应日趋紧张。但还未到“一药难求”的地步。上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麝香供应紧张之难,当时我所在单位让我去河南郑州采购麝香。几经周折,终于在郑州一家中药贸易货栈采购到近千克麝香并随身带回。为了防止麝香香味太浓带来的不便,中药贸易货栈的几位老师傅专门帮我将包扎严密的麝香放置在一大包中药当归中间,用当归的辛芳味来掩盖麝香的芳香。麝香外用的量很小,一张膏药兑入的麝香0.3至0.5克。所以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嘉兴市区各家药店都还能买到麝香。 由于国内麝的数量日趋减少,而麝香需求有增无减。如今想在市场上买一点麝香弄一张麝香膏已是十分困难。我国人工养麝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但人工养麝所生产的数量还不足国内需求的百分之一。省内一家著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因为进不到麝香,百年老药 “避瘟丹”74味中药只因缺了麝香而停产。我国目前有近两百余种中成药处方组成都含麝香,如大家熟悉的麝香保心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牛黄解毒丸等,一旦失去麝香一药,就会影响到这些中成药的生产,影响临床应用。 国家已将麝列为二类保护动物,但由于麝这一动物的本性和人工养麝受到自然环境和诸多方面的条件限制,麝香资源稀缺这一现象想要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估计还是很难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