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前后的海盐南北湖,桃红柳绿,美不胜收,自然天成的美景吸引着众多游人。早年的时候,南北湖一年中的盛景有两次:一次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以去云岫庵烧香的形式来借佛游春;另一次是农历十月初一清晨,到鹰窠顶观看日月并升。这样,热闹季节的时候,众多
清明前后的海盐南北湖,桃红柳绿,美不胜收,自然天成的美景吸引着众多游人。早年的时候,南北湖一年中的盛景有两次:一次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以去云岫庵烧香的形式来“借佛游春”;另一次是农历十月初一清晨,到鹰窠顶观看“日月并升”。这样,热闹季节的时候,众多游客的餐饮成了问题,云岫庵的斋饭也就应运而生。 大概是一九五一年的清明节后,我在读的金牛庵小学师生去南北湖及云岫庵春游。老师事先嘱咐我们要带去半升的米供吃斋饭用。那天我们先上山到云岫庵,只见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老师先领我们到“兑筹处”,把所带大米倒入一个大栲栳内,就有工作人员发给我们“饭筹”(竹牌),每人一枚。倒米前既不过升,也不过秤,寺院相信香客游人都是诚信的,所给之米必定多于他的食量。而且既不收菜金,也不收柴火钱。据说他们是靠多余的大米换钱来买菜雇临时工办斋饭的;每年只办最热闹的几天,非为谋利,仅为方便香客游人。 我们在庵内庵外玩了个痛快后,已到了中饭时间,就去摆着十余张饭桌的大客堂吃饭。先到“兑筹处”旁边凭“饭筹”领取一副碗筷,即可自己去盛饭。饭桌上有一大砂锅咸菜炒山毛笋,吃光后会有人来添满,吃饭不定量,吃饱为限。因为游客太多,大家都立着吃,桌边立得很挤,一人吃饱走开后,立即有人过来填上,循环不断。饭后,老师带我们下山继续游览湖塘景区,尽兴而归。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南北湖设了风景区管理机构,景区扩展,设施完善,游客逐年增多,并常年不断。现在有了多家大酒店和度假宾馆,加上陆续开出来的十多家小吃店、小饭店,满足了游客的餐饮需求,云岫庵的斋饭也就成了历史。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