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大波“上山下乡、支边支疆”浪潮过去了,一大群在社会上“逛来逛去”的待业青年留在了城里。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大波“上山下乡、支边支疆”浪潮过去了,一大群在社会上“逛来逛去”的待业青年留在了城里。然而,他们的就业,成了一个问题。 那个时候,还没出现农民大批进城务工的情形,而工厂企业正在“抓革命、促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待业青年恰是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突破口。可是,多数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并没有招工指标,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开票工。 开票工,就是各个用工企业在劳动部门统筹下,把用工人数分配到各街道办事处,再由街道办事处分解到居委会。居委会确定人员后,开出用工票,待业青年中的幸运者,拿着“票”到企业上班。 开票工所从事的,一般都是粗笨的劳动,比如企业运输班的随车搬运工,“金工车间”的勤杂工,锅炉房的拉煤工,泥工班的小工等。放在今天,本地的农村青年也是不太愿意去做的。但在那个年代,面对这最累最脏的活,待业青年们仍趋之若鹜。 尽管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但要获得这个机会,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僧多粥少,有一大群每天无所事事、口袋空空的年轻人都伸长脖子等在那里。指标掌握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两个“一把手”手里,所以,他们就成了许多家庭关注和“公关”的目标。 那一年,嘉兴化工厂“开票工”的用工指标分配到了我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估计街道办主任和居委会主任被我父亲“公关”过了,最后,我拿到了去嘉兴化工厂上班的名额。 ![]() 昔日的嘉兴化工厂厂区 地处东栅口的嘉兴化工厂,当年主要的一种产品是食用糖精。糖精的主要原料高锰酸钾,简称“锰粉”,是一种深咖啡色的粉状物。加工锰粉的化工厂第二车间,其实就是一间大工棚,与作坊差不多,地上半埋着四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平底大铁锅,大地炉烧着旺火。生产糖精,第一道工序是高温烘炒高锰酸钾。操作者穿着炼钢工人一样的帆布衣服,以免烫伤,手里用一根有长长把手的大铲子,如糖炒栗子一般,反复不断地翻炒锅中滚烫的锰粉。这样翻炒个把小时后,喊班长过来查看。锰粉颜色变成黑色,就停火让其自然冷却。 我的“开票工”生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的。具体所做的,是用翻斗车把工厂外的煤炭拉进来,轮流为四个炉子加煤;待前一天翻炒好的锰粉冷却后,将大平底锅翻过来,用长铁棒“嘭嘭”地猛敲,把掉下来的锰粉收集起来,运到下道工序的车间。干这样的活,整天都是汗流浃背、灰头土脸的模样,报酬是每天1.3元,与当年的“新三届”青工相仿。在当时看来,这工作累是累了点,但收入还是可以的。 这样做了半年后,一天,班长通知我下个月不用再来上班了。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工友诡异地朝我笑了笑:“有人来顶你班啦!” 我很无语。这样的岗位还有人会眼红,可想而知,当年要找一份工作是如何不易。 |
- 上一篇:一张五十四年前的劳模照片
- 下一篇:塔弄两忆:自来水和广播站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