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谭峭炼丹谭仙岭

2021-12-09 09:30 作者:王健飞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南北湖湖西的群山中,有一个两山夹峙的小山头谭仙岭。周围古木参天,竹林茂密,岭上一方开阔地,碧瓦高墙,城堞箭楼,这就是谭岭石城。石城周长不到2里,号称中国第一小城,为游览南北湖必到之地。 谭仙岭之所以吸引游人,还因为据志书记载,此岭乃南唐谭峭

  南北湖湖西的群山中,有一个两山夹峙的小山头——谭仙岭。周围古木参天,竹林茂密,岭上一方开阔地,碧瓦高墙,城堞箭楼,这就是谭岭石城。石城周长不到2里,号称“中国第一小城”,为游览南北湖必到之地。

  谭仙岭之所以吸引游人,还因为据志书记载,此岭乃南唐谭峭炼丹得道之处,岭便由此得名。石城附近至今尚存“仙人脚”“石浴缸”等有关谭仙遗迹。这无形中给宁静古朴的环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谭峭(约868-约968),字景升,号太极子,五代南唐时道士、道教学者,福建泉州人。父亲谭洙,曾在唐朝任国子司业。谭峭幼而聪敏,博涉经史。父亲叫他以进士为业,而谭峭却醉心于黄老诸子之学及道教典籍。后来干脆弃家学道,遍游终南、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诸名山不复归。他曾拜嵩山道士为师,得辟谷养气之术。道家称他紫霄真人。

  谭峭游遍名山大川,最后选中南北湖畔这个静谧的山头住下,修炼丹药,潜心著述。当时他曾写下一首诗:“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原是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可作为他寄迹海盐海山之证。

  谭峭穿着与众不同。夏日炎炎,身穿裘皮毛衣;数九隆冬,却披葛麻夏衫。行为举止疯疯癫癫,仿佛有仙家风骨,常人见了不可理解。谭峭在此岭上,既炼成了丹药,又写成了积其毕生心得的传世之作《化书》。《化书》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无限多样的世界统一于“道”。“道”的变化乃是万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根源。并讨论了社会的演化、动乱等问题,认为人类社会早期阶段,人们友好相处,没有尊卑和争夺。以后分化,有君民贵贱之别,在上者穷奢极欲,聚敛不已,刑戮不止,遂激起人民的反抗。为此,他主张“均食”“尚俭”,幻想建立一个无剥削、无压迫、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太和”社会。《化书》的观点既反映道家教义,又符合儒家学说,是道教界的一部权威著作,深受后世人重视。明代汇编的海盐地方文献集《盐邑志林》收入此书。

  谭峭当初差一点因为《化书》而丢了性命。史书记载,谭峭撰成《化书》后,把书稿送请南唐大臣宋齐丘作序。岂料宋是个心术不正、欺世盗名的小人。他见《化书》是部难得的好书,暗中计谋盗为己有。宋齐丘来到谭仙岭,假装亲热,与谭峭对饮,一边夸赞,一边极力劝酒。谭峭不知是计,被灌得酩酊大醉。宋找出一张兽皮裹住谭峭,用针缝成皮袋,然后掮到海边,丢进海里。他以为谭峭必定葬身鱼腹。哪知皮袋没有往下沉,倒像一只橡皮艇,随钱江潮漂到了金山嘴。一位正在收网的渔夫捞起这个大皮袋。他剖开一看,见袋里面的谭峭正在打呵欠,似乎是刚睡醒的样子。

  谭峭两眼一睁便嚷道:“齐丘夺我《化书》,天下人只知道是他写的了!”他懊恼万分,爬起就走。当地人从此再也没见过谭峭,据说是得道成仙了。

  据正史记载,《化书》一书确实署过齐丘的名字,书名也曾作《齐丘子》。但后世学者普遍怀疑,以宋齐丘的学问,写不出这样博大精深的书。到了明代,大学士宋濂在他的《诸子辨》一书中,经过考证,予以甄别,确认此书实为谭峭所著,改书名为《谭子化书》。谭峭的著者身份,在几百年后终于重新得到确认。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可见旧县志的记载虽然有些神化,还是有所根据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