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查楙忠挑柴锄地,铿与镛窘况完婚

2024-06-27 09:24 作者:查玉强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1938年8月6日,日寇进犯袁花遭到中国军队反击,损伤惨重。为报复,日寇将海宁袁花的三里长街付之一炬。时在镇上号称查半边的查楙忠(金庸的父亲)家,其所有店铺给烧了个精光。由此,家境骤然间一落千丈。此后,楙忠家就如《红楼梦》中冷之兴所说的宁荣两府

  1938年8月6日,日寇进犯袁花遭到中国军队反击,损伤惨重。为报复,日寇将海宁袁花的三里长街付之一炬。时在镇上号称“查半边”的查楙忠(金庸的父亲)家,其所有店铺给烧了个精光。由此,家境骤然间一落千丈。此后,楙忠家就如《红楼梦》中冷之兴所说的宁荣两府,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查家再也没有原来那样光鲜亮丽了。

  1941年上半年,时执教于海宁中学,早已进入谈婚论嫁年龄的长子查良铿(时年26岁),欲娶同邑的曹家之女圣因为妻。而按乡俗,“娶妇必行婚礼,须大张筵席,邀宴宾客,饮三数日,所费不赀。否则,(人视之)名位不正,嗤为野鸳鸯。(良铿语)”其时虽“岳家贤,不受聘金。(良铿语)”但操办这场婚礼,还得需有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此时,作为家长的查楙忠对长子的婚事实在已无能为力了。

  于是,查良铿只能自力更生,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乡先贤、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所著的《国榷》钞本十二册,这是他早年花了一百二十个银圆(购书时值大米十八石)在同邑的一位友人处购入的。查良铿携书,先找到了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表叔祖公张元济。本以为《国榷》系海内孤本,可得善价,谁知叔祖公以商务印书馆亦藏有《国榷》残本而婉却之。查良铿只得掉头去找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兼《新中华》总编的姚绍华。姚先生见之大喜,在问明来意后,即付良铿四百银圆。姚此举既收宝笈于囊中,又成人之美,两人也由此交为了好友。良铿拿着这笔钱回家,除置办了一些家具,也风风光光地办妥了婚礼,总算没给查家、没给父亲查楙忠丢脸。

  到了1948年10月,查楙忠的次子查良镛(金庸)也要办婚礼了,他娶的是一大户人家的小姐——杜冶芳。可家里的境况还是原来的模样,或者说更是每况愈下。此时的楙忠,除了长子、次子已独立,长女已出嫁,还护养着七个小孩,日子过得很不宽裕。对次子的婚礼,楙忠一筹莫展,这一切看来都得靠金庸自己了。可金庸没有像兄长那样手头还有点可变卖的存货,但婚事要办,面子更不能丢啊。因为女方在上海、杭州可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于是,硬撑着面子,答应婚礼的规格标准都按着女方的要求来办:婚事在上海操办(然后再回乡下补席),新房订在国际饭店,这是当年国内最高的大厦!婚礼则在贝当路国际礼堂进行,婚宴在南京路上的康乐酒店举办。当晚宾客盈门,整个底层连周边的夜花园也全给包下了,可谓极尽奢华。此时的来宾们,谁都以为查家是大户人家颇具实力,而只有新郎官金庸自己在暗暗叫苦。那么这一切费用来自何处?他的好友,中学同学余兆文在事后说出了真相,“(金庸)因去港以前,曾在上海大操大办结了婚,借了不少钱,到香港后,业余时间便拼命写稿还债。”

  金庸的内弟杜冶秋当年在姐姐完婚后到过金庸家——袁花太平村的赫山房,见过金庸父亲查楙忠,他是这样记录的,“查家也似乎远不如前,查伯伯手执扁担,挑柴锄地样样做……是一位谦和和质朴的长者。老人嘴里还不停地唠叨:‘应该的,应该的,良镛结婚真麻烦你们家了。’”杜冶秋笔下的查楙忠哪像一位大户人家的相公,哪是一个有钱人家的掌门人?但杜冶秋所作的记录应该不会有多大出入,这就是当年(1938年后)金庸家的真实境况。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