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摩还给自己认了一位老戈爹泰戈尔。 1924年4月,泰戈尔接受中国讲学社邀请,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首次中国行。访华期间,志摩执弟子礼,全程陪伴左右并担任翻译。泰戈尔给志摩取了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又
志摩还给自己认了一位“老戈爹”——泰戈尔。 1924年4月,泰戈尔接受中国讲学社邀请,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首次中国行。访华期间,志摩执弟子礼,全程陪伴左右并担任翻译。泰戈尔给志摩取了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又送了志摩一顶印度帽,志摩戴了这顶帽子与“老戈爹”合影,还被鲁迅著文讽刺。5月8日泰戈尔生日这天,志摩、林徽因、张歆海等特地赶排了泰戈尔诗剧《齐德拉》,在当晚中国文坛名人聚集的北京协和礼堂,用英语演出为他祝寿,把泰戈尔这次访华之旅推向了高潮。 四年后的1928年,志摩再次游历欧洲,在归国途中绕道印度,“跟我们亲爱的老戈爹同住一段时间”。当年10月,志摩在加尔各答见到了“老头”,在与“老戈爹”共住的几天里,志摩形容自己“我的心真正是充满光明、钦仰和希望”。 临别之际,志摩邀请泰戈尔再次访华,泰戈尔欣然允诺:“一定!” 1929年,泰戈尔赴美国、日本讲学途中,特地赶到上海,在志摩与陆小曼家中小住。为此,志摩和小曼专门在三楼为他布置了一间印度风格的卧室,而泰戈尔更喜欢志摩夫妇古色古香的中国卧室。这次来华,泰戈尔并不接受公共邀请,只安静地住在志摩家里,与志摩谈诗,为小曼读诗,享受“天伦”。 泰戈尔访华获得成功,离不开秘书恩厚之的前期联络与沟通。1924年,恩厚之联系上志摩,并提前来到中国,安排泰戈尔访华事宜。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全程陪伴的志摩与恩厚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8月下旬,志摩去往英国德文郡,专为看望老友恩厚之。 而这一次的访欧之旅,也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1928年9月,没在剑桥遇到狄更生的志摩,失望地离开英国,一路走过柏林、巴黎、佛罗伦萨,准备到马赛坐船。得知消息的狄更生,一站一站与志摩用电报联系,在最后一站马赛,两人终于见了面。这一路追赶,正是志摩和狄更生七年友情的绝佳写照。 志摩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而康桥的门,正是狄更生为志摩打开的。 1921年,由林长民牵线,志摩结识了狄更生。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令两人成为忘年交。当时在剑桥主讲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狄更生,为志摩争取了一个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志摩得以按自己的兴趣,在剑桥随意选课听讲。 正是这一年剑桥的经历,解锁了志摩的文艺灵感,造就了一位诗人徐志摩。 就像志摩给他另一位英国朋友,艺术评论家、画家傅来义(这个名字也是志摩取的)写信所说: 将来有一天我会回念这一段时光,会忆想到自己有幸结交了狄更生先生和您这样伟大的人物,也接受了启迪性的影响。 同样是因为狄更生,志摩才成为中国文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与文坛巨人哈代见面的中国诗人。 1925年7月,志摩带着狄更生的介绍信,去拜访84岁高龄、已不再见客的哈代。志摩在他《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一文中,生动描绘了这次见面: 他那急促的一顿顿的语调与干涩的苍老的口音,“你是伦敦来的?”“狄更生是你的朋友?”“他好?”“你译我的诗?”“你怎么翻的?”“你们中国诗用韵不用?”…… “你们的文字是怎么一回事?难极了不是?为什么你们不丢了它,改用英文或法文,不方便吗?”哈代这话骇住了我。 在要中国人放弃汉语改用英语的惊骇之下,志摩还是与哈代讨论了诗歌的写作和韵律,以及如何更好地翻译。志摩告诉哈代,在翻译过程中,感受到“你的诗……结构严密如建筑,同时其中有思想的血脉在流走,是有机的整体”。而志摩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认为,志摩的诗,流淌着与哈代诗相似的神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