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湖本名鸳鸯湖,位于嘉兴南门外,由东西两湖连接,中间隔一长堤,堤上有一座石桥,叫五龙桥。桥东的湖泊叫东湖,桥西的湖泊叫西湖。因两湖相连,状似鸳鸯交颈,故称鸳鸯湖,也名双湖鸳湖。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南湖有多美? 当年,濒湖望去,视野宽阔,一碧
西南湖本名鸳鸯湖,位于嘉兴南门外,由东西两湖连接,中间隔一长堤,堤上有一座石桥,叫五龙桥。桥东的湖泊叫东湖,桥西的湖泊叫西湖。因两湖相连,状似鸳鸯交颈,故称“鸳鸯湖”,也名“双湖”“鸳湖”。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南湖有多美? 当年,濒湖望去,视野宽阔,一碧千顷。近处河埠、舟楫,远处蟹舍、渔簖、古塔,好像一切都浮在水面上。清晨,各种水鸟不时掠过水面,湖面上一只只黑羽的鸬鹚(嘉兴人称“捉鱼鸟”),整齐地分列在船的两舷,一船接着一船,悠悠地从五龙桥方向划来,还有成群的鸭子游过,不少丝网船在湖面上撒网捕鱼。晨雾中的渔簖、蟹舍,时隐时现。由于湖广汊多,形成渔簖栉比,蟹舍星罗,远望就像建在平地上一样,构成水乡特有的景观。 清晨过后,湖面上渐渐热闹起来,航船、帆船、农船、渔船、脚划船……川流不息。那时还没有机动船,成捆的木排、竹排,有时长达五六十节百余米长,仅靠两三个人用力撑篙。行驶最快的要数航船,左右双橹,四人操桨,运载日用品,偶而也载客。湖面上,从早到晚是一片帆樯穿梭,热闹繁华的景象。 傍晚,早晨出去的鸬鹚船,陆续回到了五龙桥。那里有一个避风的湖湾,在此停泊的船只有近百条之多,为捕鱼渔船集泊之处。每晚捕鱼归来的鸬鹚,喧闹一阵后便静立在船的两舷。这时大大小小的船上,升起一缕缕的炊烟。黄昏点起的桅灯、渔火,成了夕阳下又一道独特的景观。 那时候,湖面上春燕飞掠,东西米棚下,几乎家家的屋檐下都筑有燕巢。除了普通家燕外,还有一种燕子本地称作“沙燕”或“沙头燕”,是嘉兴别处所没有的。沙燕灰羽黄肚,形似家燕,大如鹌鹑,窝成球形状,中间一孔出入,悬于廊檐下,但数量极少。夏尽秋来,飞来一群群白鹭在此栖息。初冬,常有鹁鸪戛然长鸣,响振湖空,充满着大自然的生态气息。 帆船,过去是西南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在南湖滩边,一望南去,长水塘浩际天涯,视线目极云水间。远处帆影点点,时现时没;近处风篷高扬,漂流而过。风帆过去虽为常见,但在西南湖观此景尤著。这是由于长水塘古来两岸不筑纤塘,鸳湖正处长水塘东西两个支流的交汇处,湖面顿宽。 南来北往的船只均赖以风力,在此竞相扬帆,加上风光绮丽,自成景观,故“长水飞帆”在明代曾列为“嘉禾十景”之一。古代风帆也称“蒲帆”,因蒲编为帆。元代诗人萨都剌写了首《过嘉兴》的诗句,开句便云:“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诗人以数千里行程,惟此湖面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无限美景。后人又从其诗中,领略了此帆此水美妙景色,“长水飞帆”名不虚传。 明代“嘉禾十景”,除“长水飞帆”外,还有三景在西南湖,分别是“华严夜灯”“鸳湖秋月”“真如雪霁”,十景中占四景。“华严夜灯”是明代风光了,过去真如塔下有华严阁,据《真如教寺华严阁国》云:“晨香夕灯,雾横星灿,信一方之胜地。”至清代,便是“市半真如塔火明”了。但后两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每当明月之夜,湖区被照得如同白昼,在湖旁倘能看见游动的小鱼。西南湖的湖光月色,历代文人吟诗不绝,最有名的便是苏东坡的“鸳鸯湖边月如水”的佳句了。“鸳湖秋月”因此而得名,今天看来全在水色之清。真如塔附近,过去人烟稀少,村舍寥落。每逢雪后放晴,拾级登塔,虽寒风沁骨,但雪映塔身,分外巍然,可当生平奇览。 西南湖晴日、雨日、雾日、月日、雪日,皆有不同风光。“真如雪霁”可谓更胜一筹,成一大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