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桥,既是一座桥名,也是一个地名和村名,村以桥名,原为王江泾镇金桥村,后并入双桥村。 金桥,作为地名,在春秋战国时称泾或陉;作为桥名在古代称泾桥或陉桥。泾桥怎么会演变成现在的金桥了呢?主要是因为当地方言泾与金同音,金比泾更显富贵,所以人们就
金桥,既是一座桥名,也是一个地名和村名,村以桥名,原为王江泾镇金桥村,后并入双桥村。 金桥,作为地名,在春秋战国时称“泾”或“陉”;作为桥名在古代称“泾桥”或“陉桥”。“泾桥”怎么会演变成现在的“金桥”了呢?主要是因为当地方言“泾”与“金”同音,“金”比“泾”更显富贵,所以人们就俗称此桥为“金桥”,桥所在区域也就以桥作名,所在河流也称为“金桥港”,此港即现在的新农港。 “泾”(陉)这个地方,在古代很有名气,在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就已有此名的记载。因为与春秋战国时的吴越两国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与吴国,更是具有刻骨铭心之痛,他们的国君因征战而亡于此地! 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兴起,开始争雄称霸,扰得江南大地风云迭起。地处吴越边境的槜李成为他们相争的主战场。清钮云逵在《新溪棹歌》里写,“茅荡十里草萋萋,国界桥边路欲迷。吴越鏖兵多岁月,几堆白骨尚埋泥。”就是那段历史的再现! 周敬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10年的夏天,吴国第一次开始讨伐越国,周元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前后37年,发生了无数次惨烈的战争。特别是公元前496年那场吴越之战,被《左传》以“槜李之战”之名记入史册。也因为这场战争使得“泾”这个地名出现在左丘明的笔下,记在了《左传》中,传扬千古。 那场战争发生在吴越两国交界地域,相当于现在洪合镇洪合村九里港一带。那儿春秋时期是荒芜人烟、杂草丛生的广袤沼泽,被称为“草荡”或“茅荡”。 战争是这样发生的,五月,越王允常驾崩,吴王阖闾为了发泄多年的怨愤,乘越国大丧之机起兵伐越。越王继承者勾践,虽正举国丧,但为了越国的安危,仍率兵抵御,双方在吴越边境的槜李摆开战场。 吴国是有备而来,军阵浩大,军旗猎猎,阵势严整。勾践虽是仓促应战,但也不示弱。战争开始他先用强攻法,即命令敢死队拼命冲锋,因寡不敌众,敢死队员不是战死,就是被吴军擒获。于是勾践再次组织敢死队冲锋,那些士兵虽然个个英勇,还是未能冲破吴军阵容,而越军的敢死队员又一次死的死,擒的擒。勾践见两次冲锋不能成功,改变战法,用诱敌攻心法,让数百死囚排成三列,死囚各自拿着短剑抵着自己的脖子,赤裸上身,整齐地向吴军踏步走去。走到吴军阵前,第一排上前一步说了一番话,意思是:吴、越二君交兵,臣等违犯了军令,在君的阵前行为不当机立断,不敢作敢为。但又不敢逃避刑罚,只能自首而死。说完,便“噗嗤”“噗嗤”把自己给抹了,重重地摔倒在地。接着第二排、第三排,那些死囚在吴军阵前纷纷自刎。吴国的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懵了,阵前的个个呆若木鸡,惊骇不已;后面的士兵也凑上前来看个究竟,吴军原本稳固的军阵就这样垮了。勾践抓住机会,突然进攻,把吴军打得措手不及,溃不成军。越大夫灵姑浮乘机挥戈攻击吴王阖闾,阖闾猝不及防,脚趾被斩落,身负重伤,于是急命队伍匆匆撤退。从茅荡战场撤退至离槜李治所还有七里的陉(泾),阖闾创伤加重,血流不止,不治而亡。 由吴国挑起最终以吴国失败而告结束的这场战争,因越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被载入史册。在《左传•定公十四年》有这样的记载:“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阖庐伤将指……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 《左传》中的“陉”或“泾”,怎么会是现在的“金桥”呢?得从槜李说起。槜李,在春秋时期,既是一个水果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又是一个治所名。 春秋时期,因嘉兴一带盛产槜李,且果圆色紫味美,此地就以此水果为名,名槜李乡,区域很广,除嘉兴地区外,吴江、昆山、松江、枫泾、金山等地均在槜李乡范围。最先的治所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据《至元嘉禾志》和《嘉兴府志》记载:“槜李城,在城县南四十五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后废。”据此,槜李城应该在嘉兴府城的南面,离嘉兴有45里路。这槜李城,肯定不是最早的治所所在。 最早的槜李治所在哪呢?在王江泾,春秋时王江泾那儿有个射襄城,槜李治所就设在射襄城中。乾隆年间的《盛湖志》卷上《沿革》载:“盛湖,古名合路,因春秋间吴越相争,而古槜李在王江泾,名射襄城。” 《盛湖志》中的“槜李”,是指“槜李乡”的治所,它在射襄城。与《左传》中的“去槜李七里”的“槜李”是同一概念。而现金桥到王泾泾也就是在七里左右。所以“卒于陉(泾)”的这个“陉”就是王江泾镇原金桥村。清光绪年间的《嘉兴府志》卷五《桥梁》载:“泾桥,在城北十三里,俗呼金桥。”明许恂如《泾桥》诗:“泾桥蜿偃控龙湫,经水遥连笠泽流。回首阖闾遗恨处,半规新月似纯钩。”此诗也引用了槜李之战的历史故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