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仲闻,字高明,以字行,笔名王学初、王幼安。1902年,他生于海宁,7岁时全家移居北京。辛亥革命爆发,10岁的王仲闻随父亲迁居日本。三年后他和继母(王仲闻生母莫氏在他6岁的时候即去世)回到海宁读书。
王仲闻与家人合影,(前排右一)为王仲闻 说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说到王仲闻,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王仲闻是王国维次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拓词学研究的新境界,王仲闻的毕生研究,也集中在词学上。父子学术看似一脉相承,其中却也有很多曲折。 王仲闻,字高明,以字行,笔名王学初、王幼安。1902年,他生于海宁,7岁时全家移居北京。辛亥革命爆发,10岁的王仲闻随父亲迁居日本。三年后他和继母(王仲闻生母莫氏在他6岁的时候即去世)回到海宁读书。 1916年,父亲王国维定居上海,王仲闻也来到上海,就读于工部局育才公学。那时他有感于传统文学之不振,在学校里和同学办“嘤鸣诗社”,又和兄长王潜明一起办文学刊物。他自己这段时间的作品,则有《明月梅花馆诗草》,此书有稿本存世。不过,王仲闻在育才学校还没读到毕业就被开除了。起因是他和另外两位同学倡议孔子诞辰放假一天,未获批准,他们索性在那一天没去学校,第二天即被开除。 这份爽朗的个性固然难得,父亲却希望儿子有一份安定的生活,于是让他去考邮政局。王仲闻在19岁那年,入上海邮局,做了邮务生,后来进入邮政总局,因表现出色,担任业务处副处长。 王国维长女王东明曾说,“我们这一代中,二哥天赋最高,也最爱古籍与诗词。如以他的资质与兴趣,能追随父亲继续专研国学,日久必有成就,而父亲无视他的爱好与禀赋,竟让他进入邮局,以获得较佳的独立生活工作。”但王仲闻爱书成痴,涉猎之广,长于词学,有很深的国学底蕴。他在生人面前近乎木讷,熟人来往却妙语如珠,王东明曾说二哥“诙谐突梯,谑而不虐,他的每句话,都有根据,有出处,与他相处久了,才能体会他的风趣与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部在北京成立,王仲闻担任秘书处副处长。在邮政任职的近二十年时间,学术研究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从后来取得的成就来看,这段时间也正是他沉潜下来读书,从而积累丰厚学术素养的关键。 后来王仲闻从邮政部离职,生活困苦,但学术成果却渐渐凸显异彩。除撰写并发表《关于李煜词的考证问题》等一些词学论文外,标点了《唐才子传》《诗人玉屑》等古籍,并在1957年6月出版收录广泛、考订精良的《南唐二主词校订》。这段时间王仲闻和词学大家夏承焘书信往来,商讨学问,夏承焘欲推荐他入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未果。夏承焘曾在日记中写道:此君治学细心踏实,自愧不如。 1959年,王仲闻以其学识被慧眼识珠的中华书局邀请,为《全唐诗》断句和审稿,从此,王仲闻成为书局不在编的“临时”编辑。在中华书局工作的几年里,他厚积薄发,取得两大重要成果,一是完成《李清照集校注》,二是订补《全宋词》。《李清照集校注》除了通过各种版本整理李清照的全部诗词作品之外,还根据史料做了翔实可靠的李清照事迹编年。一册在手,这位宋代第一才女的生平风采,宛然在目。王兆鹏称这部著作“资料丰富,考辨审慎,是李词最完善之本”,洵非虚誉。 煌煌五大册的《全宋词》是唐圭璋辑录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著作,也是20世纪总集整理的典范。唐圭璋初编此书时,王仲闻就曾帮助他收集资料、校订真伪等。1959年,唐圭璋将修订后的书稿交与中华书局,希望王仲闻担任责任编辑。王仲闻不负所托,花了六年时间订补《全宋词》,补词一千六百首,改正补充小传三四百人,举出错误不下三四千处。中华书局征得唐圭璋同意,本拟署名“唐圭璋编、王仲闻补订”,结果竟未通过政审。这部耗费王仲闻大量心血的著作,直到1999年出版简体字版时,才加上了“王仲闻参订”这几个字。遗憾的是,繁体字版的《全宋词》,封面上至今没有他的署名。 王仲闻在为唐圭璋订补《全宋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考证成果,写成二十余万字的《读词识小》一书。钱锺书曾经看过这部书稿,他对中华书局的编辑说:“这是一部奇书,一定要快出版。”曾任中华书局编辑并通读过全稿的沈玉成评价这部书,“材料的丰富、见解的深刻、结论的精确,在在都无愧于第一流的著作”,因与《全宋词》署名同样的原因,最终还是没能及时出版,书稿也于“文革”中遗失,除此,代表其学术水平的另一部《唐五代词》书稿也遗失。我们现在只能从《全宋词审稿笔记》里略窥一二,这不能不说是词学界的一个遗憾。 1969年11月12日,王仲闻服毒自杀,身前身后寂寂无闻,而留下的学术著作,都在学界极有分量。他广博深厚的学养、严谨细密的学风,在那个名家辈出的时代独树一帜,遗泽后人。 参考资料:《追忆父亲王仲闻》王庆山著 《博览群书》;《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全宋词审稿笔记》中华书局;《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