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雍正年间,平湖西门城外孟家桥西,有家名叫“徐源源”的小糟坊。有年黄梅季节,遇上大潮汛,糟坊地势低,一批做酒用的糯米全被浸在水里,几天后,大水退去,糯米已泡得发了酵。徐老板抓起一把米一看,还好,未完全变质,仍旧可以做酒。于是夫妻俩就用笆斗把米从
讲述人 黄光辉 整理人 陈宰 清朝雍正年间,平湖西门城外孟家桥西,有家名叫“徐源源”的小糟坊。有年黄梅季节,遇上大潮汛,糟坊地势低,一批做酒用的糯米全被浸在水里,几天后,大水退去,糯米已泡得发了酵。徐老板抓起一把米一看,还好,未完全变质,仍旧可以做酒。于是夫妻俩就用笆斗把米从堆栈搬到工场里,准备淘净蒸酒。突然,米堆里露出一个绿莹莹、圆滚滚的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一只鸭蛋。再挖一下,又是一只。勿消一歇工夫,一连挖出十几只鸭蛋。 原来,这是发大水辰光,自家养的几只鸭躲在这里过夜时生的。徐老板看着蛋说:“水里浸了介许多日子,糯米都发酵了,勿晓得这蛋还能不能吃?”说着“啪”敲了一记,剥开来一看,里面的蛋白和蛋黄已经凝结在一起,软冬冬、嫩稠稠,像一块羊脂白玉,成了一只水晶蛋了。徐老板用鼻子闻闻,还有一股醇香!用舌头舔舔,略有点酸,丢了感到可惜。徐老板夫妻俩就把这十几只蛋击碎后,密封在一只放有酒糟的小甏里,用块砖头盖牢。 几天后,徐老板把这些蛋端到糟坊门前,让过路人来品尝。过路人看到带有醇香味的鸭蛋,都觉得十分新奇,纷纷争着来尝鲜,夸奖这蛋味道适口落胃!还讲,要是香味再浓郁一点,都愿意买,即使价格稍高一点也不在乎。徐老板夫妻俩真高兴,于是就精选了一批大的鲜鸭蛋,洗净晾干,放入甏里,随手把未曾酿过酒的原糟均匀地铺在蛋上,再撒上一些盐花。然后,把甏口密封后藏了起来。 几个月后,徐老板特意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到糟坊来,当着大家的面启封开甏。等徐老板把封皮剥掉,哟!一股浓郁、醇香的香味扑鼻而来,真是沁人心脾!大家都坐不住了,争先恐后,先尝为快。尝了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道:“糟过的鸭蛋,真是风味独特,好极了!” 从此,“徐源源糟蛋”就成了平湖的土特产,名扬四海。到了乾隆年间,平湖西门杨梅园陈家,将一甏糟蛋赠给来平湖作客的海宁陈阁老夫人。说来真巧,乾隆皇帝下江南,正好耽搁在陈阁老府上。阁老就“借花献佛”,将这糟蛋放到筵席上,宴请皇帝。乾隆第一次尝到这种糟蛋,只觉得其味无穷,胜过山珍海味,便关照阁老,把它列为贡品,还御赐“徐源源”一道“金牌”哩。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