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民间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民间故事 > INTRODUCE

管鲍分金与海盐

2024-06-29 18:04 作者:石火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不少人知道管鲍分金这个成语典故,但是未必知道管鲍分金的故事,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是发生在海盐。 南宋常棠所纂《澉水志》卷之二《山门》记载,马鞍山,在镇西北五里。明代胡震亨所辑著《海盐县图经》第三卷《名胜》方域篇第一之三记载,杨山、石塔山、马

  不少人知道“管鲍分金”这个成语典故,但是未必知道“管鲍分金”的故事,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是发生在海盐。

  南宋常棠所纂《澉水志》卷之二《山门》记载,“马鞍山,在镇西北五里。”明代胡震亨所辑著《海盐县图经》第三卷《名胜》方域篇第一之三记载,“杨山、石塔山、马鞍山、碧里山,四山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明代董縠所纂《续澉水志》卷之一《地理纪·山川》记载,“杨山、石塔山、马鞍山、碧里山,四山相连,去镇八里。”又载,“分金岭,在马鞍山,相传为管鲍分金处。”

  民间流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后世就以“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传说是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和管仲(安徽省颍上县人)年轻时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两人情深意真,亲如手足。鲍叔牙自幼就精通诗书和礼仪,且为人耿直忠厚,珍惜友情,从不把金钱名利看在眼里。而管仲呢,则爱占小便宜,惜财如命,不把友情放在心上,做出了不少荒唐事。

  有一年,鲍叔牙和管仲合伙到南阳做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账就给花了,现代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后来,管仲、鲍叔牙两人又一起充了军,两个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厮杀,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像飞一样地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唬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叔牙已是军官),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管仲听到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语见《列子·力命》)这是另一个成语“管鲍之交”的出典,比喻知心朋友互相了解,友谊深厚。

  《续澉水志》记载“管鲍分金”发生在澉浦的马鞍山,而且发生地点就叫分金岭,说法似乎很确凿。其实,合伙做生意,然后分利润,可以是很多次,所以当年管、鲍两人千里迢迢来江南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同是春秋时期,孙武也从齐国跑到了吴国,留下了“孙武练兵”的佳话。当然,也有人否定“管鲍分金”的故事发生在海盐,说是鲍叔牙和管仲曾在嬴国做过买卖,分红的确切地点在今莱城区方下镇的小义和村,此村早年叫“义和沟”,村名即由“管鲍分金”而来,附近的村庄也多由此而取名,比如乔义和沟、李义和沟等,后来演变为乔家义村、李家义村等。

  又相传,鲍叔牙死后,葬在了他的故乡新泰市鲍庄,如今坟墓仍然存在。附近村庄的许多门楼上,至今高悬“管鲍遗风”的匾额,纪念这对莫逆之交的好朋友。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