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乡县城北七八里地的大运河边,过去有一座很大的庙,叫宗阳庙。
讲述者 陈志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桐乡县城北七八里地的大运河边,过去有一座很大的庙,叫宗阳庙。这座庙虽然早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就被日本人给烧毁了,可人们至今还传诵着宗阳将军的故事。
宗阳将军名宗礼,是明朝的一位抗倭爱国将领。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经常入侵我国沿海一带,进行骚扰。有一年秋天,桐乡县城遭到倭寇围攻。桐乡如果失陷,石门、崇福、余杭等地也势将难保,杭州就有被攻危险。浙江巡抚见势不妙,急忙派参将宗礼前来桐乡救援。宗阳将军率领三百士兵,携带一些粮草,从杭州方向沿着运河而来。当他们来到秀溪桥(今宗阳船埠西侧金牛塘与运河交接处)的时候,被入侵皂林的一股倭寇挡住了去路。宗阳将军立即纵马出阵,众官兵一起掩杀过去,连战三个回合,三战三捷,杀死两个倭寇头目,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第二天,宗阳将军正想起程,敌人却纠合残部拦路挑战。这时,宗阳将军所率部队的粮食已经吃完,士兵们腹中饥饿,无力作战。宗阳将军身先士卒,忘我奋战,士兵们也纷纷英勇杀敌,又杀死一个倭寇头目。敌人连丧三魁,士气低落。这时,一个投靠倭寇的汉奸,向敌人献了“分旅夹攻”之计。倭寇得计,立即分兵两路,将宗阳将军围困在一块荒地上。将军想到重任在肩,决定突围出去,于是率领剩下的士兵,奋力冲杀,杀到最后,只剩下将军一个人。他负伤多处,血透衣甲,但仍单骑抗敌,最后终于突围而出,直奔大运河边,准备向桐乡方向进发。但是,因为路途不熟,心中十分着急。这时,正巧河中有一条渔船驶过来,宗阳将军问道:“请问渔夫,此去桐乡城多远?”那渔夫回答说:“七八里!”将军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因为渔夫讲的是桐乡土话,宗阳将军把七八里听成了七百里。他想,还有七百里路程,马再快也难以当天赶到。再说,如今兵折将损,身负重伤,如何去解围?想到这里,将军长叹一声道:“食尽兵损,路远莫及,此乃天意哉!”说着挥刀斩断马脚,跳河自尽。这天正好是九月重阳。
将军虽然英勇献身,但皂林一战,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当地百姓无不钦佩,纷纷上书为他请功。但当时奸臣当道,宗阳将军的战功隐而不报,贪功归己。老百姓非常气愤,大家说,朝廷不给他记功,我们给他记功。于是纷纷写疏募款,在皂林附近建造了一座雄伟的庙宇,取名宗阳庙,并在庙中塑了一座宗阳将军的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供拜、做戏、放烟火。渔民们则把这一天定为他们的节日,停止捕鱼一天,上岸庆祝,表示对抗倭爱国将领宗阳将军的怀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