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民间故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民间故事 > INTRODUCE

李毛面充军回乡

2025-08-23 09:30 作者:admin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李毛面,真名李乐(1532-1618),字彦和,号临川,明代青镇(青镇、乌镇后合并为乌镇,下文均作乌镇)人。

  以前,乌镇及其周边农村流传着“李毛面充军回家乡”的传说,由于情节生动,颇具戏剧性,时至今日,仍广为流传。

  李毛面,真名李乐(1532-1618),字彦和,号临川,明代青镇(青镇、乌镇后合并为乌镇,下文均作乌镇)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初授江西新干县知县,后升礼科给事中,旋转吏科给事中。由于他生就一脸络腮胡子,家乡人民戏谑地称他“毛面”,李毛面叫得多了,倒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名。

  李毛面秉性耿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在京城任吏科给事中时,经常将稽查的情况向皇帝如实禀报,并提出处理意见。有一次,他又向皇帝谏议朝政,不但呈上《科场积弊疏》,还告了当朝首辅张居正,结果得罪了神宗皇帝。皇帝怪他多嘴,一怒之下,传旨把他的嘴巴贴上了封条,吓得两旁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为李毛面申辩。

  李毛面嘴巴上贴了封条,不能吃食,岂不是要饿死。这时,旁边突然站出一个官员来,走到李毛面面前,不问青红皂白,一面大声责骂:“君前多嘴,罪有应得。”一面伸手就是两记巴掌。这两记巴掌打得不轻,把刚贴上的封条给打掉了。那个官员连忙俯伏殿阶,请求皇帝宽恕打破封条之罪。由于他是帮皇帝责骂李毛面,皇帝当然也不能怪他打掉封条,就顺水推舟地说:“封嘴可饶,充军难逃。”

  一张封条,两记巴掌,李毛面也学乖了,他想“皇帝厌我多嘴,留在京城也呒啥意思”,就灵机一动,赶紧向皇帝叩首谢恩,并求告皇上:“蒙恩充军,去其他任何地方都无妨,就是不要把我充到乌镇。”

  皇帝喝问:“为什么?”李毛面说:“乌镇北栅头,有天呒日头,三县一只角,盗贼作案呒治头;三里一个坝,六里一圣堂,九里一个亭,有苦难说呒话头。”

  皇帝余怒未消,一听他不愿去,就偏偏下令将他发配到乌镇,知情的官员也不敢笑。后来,李毛面充军充到乌镇,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家乡。

  其实,李毛面并没有诓骗皇帝,只不过在诉求时,用家乡流传的“顺口溜”予以应对。“三县一只角”是指澜溪塘与市河、大水桥港交汇处,乃三县交界之地,塘东为原桐乡县,塘西北为原吴江县,西南为原吴兴县。乌镇地近太湖,古时常有盗贼出没作案,由于地处二省三县交界之地,盗贼逃离作案现场就无法捉拿归案。“三里坝、六里圣堂、九里亭”等地名都在塘的西岸江苏省境内。只是在这几个小地名中,加了个数量词,听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回乌镇后,他牵头筹资修缮寿圣塔,主持重修《乌青镇志》,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实事。《乌青镇志》是在明嘉靖陈欢《乌青志》的基础上,系统重修的地方文献,既保留了“陈志”的重要史实,又进行了删繁补缺,是乌镇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一部镇志,为传承古镇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