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鲁迅收到了女师大风潮学生领袖之一许广平的一封信。信中希望先生收录她作个无时、地界限的指南诱导的学生,且把学校风潮的情况告诉鲁迅。从此,两人开始密切交往。四月三十日,许广平在给鲁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鲁迅收到了女师大风潮学生领袖之一许广平的一封信。信中“希望先生收录她作个无时、地界限的指南诱导”的学生,且把学校风潮的情况告诉鲁迅。从此,两人开始密切交往。四月三十日,许广平在给鲁迅的信中,讲到两年前她给《晨报副刊》写稿时变更使用笔名的情况,然后说了朱希祖上课时讲的一件事: ……本星期二朱希祖先生讲文学史,说到人们用假名是不负责任的推诿的表示。这也有一部分精义,敢作敢当,也是不可不有的精神。 不知怎么的,这引发了鲁迅在五月三日给许广平的回信中,对朱希祖作了一番长长的攻击。他说: 朱老夫子者,是我的老同学,我对于他的在窗下孜孜研究,久而不懈,是十分佩服的,然此亦惟于古学一端而已,若夫评论世事,乃颇觉其迂远之至者也。他对于假名之非难,实不过其最偏的一部分。如以此诬陷毁谤个人之类,才可谓之‘不负责任的推诿的表示’,倘在人权尚无确实保障的时候,两面的众寡强弱,又极悬殊,则须又作别论才是。……朱老夫子生活于平安中,所做的是《萧梁旧史考》,负责与否,没有多大关系,也并没有什么意外的危险,所以他的侃侃而谈之谈,仅可供他日共和实现之后的参考,若今日者,则我以为只要目的是正的——这所谓正不正,又只专凭自己判断——即可用无论什么手段,而况区区假名真名之小事也哉。此我所以指窗下为活人之坟墓,而劝人们不必多读中国之书者也! 鲁迅对朱希祖的攻击让人感到相当突兀。就用假名发表文章而言,两人的分歧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朱希祖认为这不合古来传统的士人直道而行之风,而鲁迅用假名不是不敢担当,而是斗争策略。从许广平的话里,看不出朱希祖是专指鲁迅,且“以此诬陷毁谤个人”,仅是对用假名写作这个现象的泛论。鲁迅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早就认为朱希祖不听他“窗下为活人之坟墓,而劝人们不必多读中国之书”的告诫,“专于古学一端”,不会“评论世事”,变得“迂远之至”;二、许广平赞同朱希祖的观点,认为“有一部分精义,敢作敢当,也是不可不有精神的”。这是鲁迅难以认同的,他毕竟爱着许广平呀! 好在骂着骂着鲁迅自己刹住了:“本来还要更长更明白的骂几句,但因为有顾忌,又哀其胡子之长,就此收束罢。……”虽然是两地之书,隐私之言,也该有点收敛。老夫子毕竟与他有过不一般之谊。不过吞进去的是“更长更明白的”骂,可见,隔阂是已然存在的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