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接地气的《南谷轶事》

2013-07-04 08:35 作者:夏春锦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民间风情,笔底波澜是丰一吟为画家沈锦心的画册《南谷轶事》写的题词,很好地概括了《南谷轶事》的艺术特色,也点出了画家的创作心曲。 沈锦心年轻时曾有意报考浙江美术学院,终因家庭成分问题所在公社不给开证明而与学院派失之交臂。之后他转投本土画坛耆宿


  “民间风情,笔底波澜”是丰一吟为画家沈锦心的画册《南谷轶事》写的题词,很好地概括了《南谷轶事》的艺术特色,也点出了画家的创作心曲。

  沈锦心年轻时曾有意报考浙江美术学院,终因家庭成分问题所在公社不给开证明而与学院派失之交臂。之后他转投本土画坛耆宿鲍月景门下学艺,再加上自己的执著与钻研,逐渐成长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乡土画家。叶瑜荪在《序》中说,桐乡画家群体中沈锦心有着两方面的创作优势,一是丰富的阅历,二是传统的文学修养。其实除了这两点外,还有一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他的文艺创作是接地气的,他能有意识地从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域文化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自觉地承袭乡先贤的优良传统,不断追求以我手写我心的艺术境界。

  《南谷轶事》的接地气首先体现在创作题材上。书中画作按内容分为“运动”、“生活”、“农事”、“文教”、“手艺”和“方医”六类,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书的封面上有一副标题,题为“茅盾丰子恺故里改革开放三十年前风情录”,画家打算将自己刚出生后的1948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的农村和小集镇的人情风俗、劳动和生活场景”绘入笔端。乡土题材的创作对于外地画家总不免有一层隔膜,但对自小生活于其中的本土画家来说却是绝对的优势。他所形诸笔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事一物,从他的题画诗和文字说明中可以知道,他所描绘的场面并非虚构,几乎都是画家亲身经历过的实情实景,处处有一个“我”在其中。

  桐乡绘画历来就有接地气的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年间金德舆请方薰作的《太平欢乐图》一百幅,敷展的是十八世纪杭嘉湖平原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在这之后又以丰子恺创作的乡土漫画最为著名,大多以运河两岸的农家和市井为题材,或表现生活情趣,或寓教于乐,因耐人寻味而广受好评。沈锦心在自序和创作谈中多次提及丰子恺的漫画及其艺术主张,他坦陈自己是受到丰子恺先生漫画的启示,并“采取丰子恺先生漫画的方法”进行创作的。这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以诗配画的绘画形式进行创作,是对丰子恺漫画艺术形式的直接模仿。而丰子恺在《作画好比写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我不会又不喜作纯粹的风景画或花卉等静物画;我希望画中含有意义——人生情味或社会问题。我希望一幅画可以看看,又可以想想”,想来是被沈锦心奉为此类作品创作的圭臬的。

  本土乡贤除了在绘画形式和内涵表达上对沈锦心产生影响外,其以竹枝词形式创作的配画诗则源于乾隆间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可以说,沈锦心对乡先贤文艺遗产的承继是自觉而自然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进行《南谷轶事》系列作品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渊源。

  任何艺术作品的价值都有待历史的检验,我们不敢说《南谷轶事》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就是画家自己也说创作是一个不断“推敲完善”的过程。但就以上所述的地域独特性而言,《南谷轶事》系列作为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这一个”是毋庸置疑的。相对于画家的其他作品而言,因为是源自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画作中的寄托又是他的其他画作所不能比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