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六百年桐乡篆刻风(3)

2013-07-23 08:52 作者:高逸仙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放眼当代人才济济 当代的桐乡印坛,可谓人丁兴旺。至今有西泠印社社员共十三人。其中已故六人,除胡钁和钱君匋以外还有孙涛、吴待秋、丰子恺、计安康;当代桐乡籍西泠印社社员有徐畅、鲍复兴、袁道厚、傅其伦、晋鸥


  
  放眼当代 人才济济

  当代的桐乡印坛,可谓人丁兴旺。至今有西泠印社社员共十三人。其中已故六人,除胡钁和钱君匋以外还有孙涛、吴待秋、丰子恺、计安康;当代桐乡籍西泠印社社员有徐畅、鲍复兴、袁道厚、傅其伦、晋鸥、管琳、沈慧兴七人。

  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繁荣背后,有很多因素,然而文化乡贤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往往甘于寂寞,坚守着文化操守,为一方一地的文化传承无私地传道授业,乐此不疲。

  殳书铭和郑彬就是这样的两位印人。他们是建国以后崛起的一代书法篆刻家,影响了后来桐乡印坛的袁道厚、鲍复兴等人,是桐乡当代篆刻艺术兴旺发达的奠基者。

  一九八四年,刚成立的浙江省书协组织了三十四位篆刻家来桐乡举行《茅盾笔名印集》篆刻创作会议。历时五天,刻成一百二十六方印章,并出版《茅盾笔名印集》。当时参加活动年龄最大的篆刻家是八十七岁的谭建丞先生,还有八十高龄的邹梦禅先生。今天看这个名单:刘江、朱关田、谭建丞、邹梦禅、叶一苇、吕迈、李文宽、陈仲芳、李伏雨、周节之、王冬龄、陈振濂、鲍复兴、袁道厚、李早、周谷城等,哪一个不是印坛的风云人物。这次活动,推动了桐乡书画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也给桐乡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贵的篆刻艺术品。

  袁道厚,为桐乡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师承郑彬、谭建丞、叶一苇等,诗、书、画、印皆能。尤以篆刻名重印坛,其印刀笔相彰而弥真趣,严谨中现开张,质朴中透灵性。袁道厚先生如果只是作为篆刻家而存在,那么桐乡篆刻艺术的燎原之火就难以烧起来,他更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了一批篆刻新秀,出版《篆刻报》和成立青桐印社,以及举办了多次全国和海峡两岸篆刻联展。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小众艺术的篆刻,还没有专门的报刊杂志。一九八五年《篆刻报》创刊开了历史先河,使全国的印人有了一个交流作品、增进了解、开阔视野的载体。当时沙孟海、钱君匋、谭建丞等艺术大师纷纷为《篆刻报》题字,以示嘉勉。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正是在袁道厚组织下,桐乡成立青桐印社,袁道厚为第一任社长,名誉社长钱君匋。青桐印社首批社员三十二人,现有社员八十人,其中西泠印社社员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十八人。这八十位印人就是桐乡印坛的中坚力量,有一部分是全国印坛的佼佼者,如毛建翔的凝重古朴;胡强的冷隽雅逸;申继鸿的古朴苍劲;吕燮强的纯厚凝练;王勋的清新婉约;徐国强的劲挺简洁;张明的质朴自然;蔡泓杰的清秀明丽,都为当今印坛所注目。除此之外,在桐乡,还有一批更年轻的八〇后、九〇后印人。

  为了详细记录桐乡篆刻的发展历史,桐乡最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沈慧兴,从二〇〇二年开始编写《桐乡印人传》。在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明清以来一百五十三名桐乡籍印人的生卒年月、作品风格、艺术特点等,详尽备至。

  至此,笔者概括了桐乡篆刻的五个之最:桐乡是全国西泠印社社员人数最多的县级市;君匋艺术院是全国各大博物馆藏晚清三大家印章最多的场馆;《篆刻报》是全国最早一份篆刻专业报纸;《桐乡印人传》是全国第一部县级地方篆刻史志;青桐印社与台湾、香港合办的海峡两岸篆刻联展是全国第一个三地篆刻联展。

  回望历史,古人的学识、修养是一座座高山;放眼当代,前辈们的博大胸怀、横溢才华是一条条大河。那么我辈又能做些什么呢?为此,桐乡印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争创中国第一个“篆刻之乡”。

君匋艺术院藏吴昌硕印
顶一下
(7)
87.5%
踩一下
(1)
12.5%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