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母亲和村上年龄相仿的妇女常去高桥头还有另一重要原因,那里有一算命先生,据说很准很灵,谁家造房子、姑娘出嫁、儿子娶亲等,都要让算命先生看日脚,选择黄道吉日。村里爷爷辈的老汉,挎着竹篮去那里主要是喝茶
我母亲和村上年龄相仿的妇女常去“高桥头”还有另一重要原因,那里有一算命先生,据说很准很灵,谁家造房子、姑娘出嫁、儿子娶亲等,都要让算命先生“看日脚”,选择黄道吉日。村里爷爷辈的老汉,挎着竹篮去那里主要是喝茶,在陈旧乌黑的小茶馆里,边喝茶边谈山海经。回来时,总会给我带个包子或者油条之类,足以让我开心大半天。 在一个农耕社会里,男女之间的婚姻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地理上的接壤,使得海桐两地之间缔结“秦晋之好”成为常事。村里的媒婆,在我们村以及高桥、南日等地之间来回奔波,乐此不疲。我的一个小姑妈就是经媒婆牵线搭桥,嫁到了高桥一个叫楼下角的村里,对方是退伍军人。当时农村里的退伍军人就像现在的“大款”一样吃香,深受姑娘青睐。有了这样的姻缘好事,两地之间的来往有了更多的理由和实质性的内容,在孩子的眼里,没有比迎亲娶亲、喝喜酒这样更开心的盛大节日了。 如此说来,似乎海桐两地之间一直相安无事,甚至成为“和谐边界”。其实不然,两地之间的争斗与摩擦也是常有的事。在那个年代,一般父母都有几个小孩,一个村庄集结起来就是一个很壮观的队伍,且往往有一两个“孩子王”,高大好斗,喜欢动坏脑筋。我们村上就有几个比我哥哥大几岁的“孩子王”,常常带着我哥哥他们去边界上“骚扰”。土岗那面是他们的地盘,这一面则是我们的据点,泥巴是最常用的子弹,在上空飞来飞去。有几次惹出了“大事”,对方的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只好由大人出面调解,赔礼道歉。 大人之间的纷争,往往是出于农事上、经济上的原因。毕竟两地属于不同的县份,有各自的利益和圈子,一旦一方的利益受到侵害,就可能引发纠纷。记得当时就曾发生过因“偷袭”西瓜、收购蚕茧等引发的“边界战争”。 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如今,随着两地交通的发达、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半径早已突破了原来狭隘的小小边界。今年春节回老家,到高桥、南日等地转转,早已不是小时候看到的模样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