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雍正四年秋,海宁人查嗣庭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公事完毕,回到北京,行李还未打开,大祸从天而降,抄家、革职、一家老少都进了监狱。民间和野史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查嗣庭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有人向雍正皇帝打小报告:维止二字,是割雍正的头 维民所止语
清朝雍正四年秋,海宁人查嗣庭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公事完毕,回到北京,行李还未打开,大祸从天而降,抄家、革职、一家老少都进了监狱。民间和野史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查嗣庭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有人向雍正皇帝打小报告:“维止”二字,是割“雍正”的头…… “维民所止”语出《诗经》,意为辽阔的国土都可供百姓居住。不过,据清人记载和后人考证,查嗣庭并没出过这样的试题。那么,他获罪原因是什么呢?清代《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收录了一道“谕旨”,是雍正给出的整人理由。“谕旨”写得杂乱无章,梳理一番,可得出以下“罪状”: 一、投靠隆科多,并得到其推荐; 二、说话不诚实,长得像坏人(“兼有狼顾之相”); 三、出的试题“显露心怀怨望,讥刺时事之意”; 四、行李中搜出考场作弊用的材料; 五、行李中查到日记二本,里面“讥刺时事、幸灾乐祸之语甚多”。 说查嗣庭“语言虚诈”,却举不出例子;凭长相“料其心术不端”,也缺乏说服力;试题都取自四书五经,中规中矩,雍正的指责明摆着是鸡蛋里挑骨头;作弊用的东西,对早已金榜题名的人来说并无用处,很可能是查嗣庭任主考官时收缴得来的;日记两本,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即使里面真有许多“反动”言论,也是获罪后抄家搜到的,并非获罪原因。查嗣庭挨整的真正原因,在于他是隆科多的人。隆科多是皇亲国戚,帮助雍正夺得帝位有功,一时显赫无比。然而,雍正是个猜忌多疑的人,在坐稳帝位后,就拿这个位高权重的“舅舅”开刀了。查嗣庭是隆科多推荐的人,也要一并除之。 受此案株连,海宁查家老少包括仆人,一次押送北京刑部监牢的就有上百人。第二年春天,查嗣庭在狱中服毒自尽,其子查克上死在牢中。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雍正最终裁决:查嗣庭“戮尸枭示”,就是对尸体施刑,砍下头来挂城门上示众;其子查澐“斩监候(死缓)”;其二哥查嗣瑮(已七十六岁高龄)流放边远地区;查嗣庭未满十五岁的几个儿女和侄儿,全部流放三千里外;只有大哥查慎行在吃够苦头后带着儿子被释放回海宁,但归家一个多月就病逝了;查嗣庭的家产变卖用于修筑海塘…… 受到株连的还有许多人,比如查嗣庭日记中抄录了海宁诸桥关帝庙的一副楹联:“荒村古庙犹留汉,野店浮桥独姓诸”,因为“诸”与“朱”同音,被认为想复辟明朝朱家天下,写对联的人也被杀。其实,海宁诸桥是个地名,沿用至今。株连最广、最匪夷所思的是,雍正因此案还取消了浙江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评说:查家兄弟几人都是进士,身居高位,锦衣玉食,可谓“皇恩浩荡”。但“天威难测”,一旦皇帝翻脸,则性命难保。尤其是雍正这样爱整人常翻脸的皇帝。二月河写的《雍正皇帝》以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形象,其实,那只是小说家眼里的好皇帝。清宫档案保存较完整,“硃批谕旨”揭示的皇帝面目更真实一些。在此案中,雍正为了罗织罪名,下密诏命令浙江巡抚李卫等人:“迅速驰至查嗣庭家,将所有一应字迹,并其抄录书本,尽行搜出。封固送部。搜查之时,即墙壁窟穴中亦必详检无遗……”从李卫的上奏来看,这次在海宁的抄家行动极其认真:“墙壁地面,凡有可疑之处,俱行拆掘……”虽然没搜到什么新“罪证”,但这并不影响定罪。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