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嘉兴昆曲史上的“曲社”时代(2)

2013-11-15 08:33 作者:梅湾晚晴轩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民国十年,南门高氏,为禾中富室。高叔荃,高季芗,和其侄高警时,高时杰好拍曲,自立门户成立南薰曲社,笛师为陈延甫。陈延甫,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也是兴工风格的曲师。1934年应俞平伯之邀曾去北京为俞平伯许宝


  民国十年,南门高氏,为禾中富室。高叔荃,高季芗,和其侄高警时,高时杰好拍曲,自立门户成立“南薰曲社”,笛师为陈延甫。陈延甫,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也是“兴工”风格的曲师。1934年应俞平伯之邀曾去北京为俞平伯许宝驯夫妇拍曲撅笛。“南薰曲社”有些像现在的高级会所,并不对一般老百姓开放,所以参加者据说只有高氏亲戚一人。

  昆曲最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就像苏州园林一样很精致,在细节方面抠得很深。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昆曲和中国的传统绘画一样,有着浓重的写意色彩。昆曲表演的原理与中国画的画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以形写神,重在传神,两者追求的形似,都是写意的形似。比如舞台上用手对着空气敲两下就是敲门,又比如上马下马,行过千山万水都是通过对应象征的动作来表现的。所以高氏叔侄玩票自然不会满足于单纯的拍曲,喜爱昆曲的表演那也是一种必然,所以他们聘请姑苏全福班演员为之说戏。因为富有,故而行头全备,对外名声在怡情曲社之上,可惜“南薰曲社”持续时间并不长。

  高氏叔侄还喜爱京剧,那时已是民国,京剧盛行。他们邀集商界中人,组成了“九九社”,作为京昆票房。他们曾在“文明戏园”举行过一次昆曲彩排,班底还是全福班。这次彩排可以说是怡情曲社和南薰曲社的共同演出,日夜两场。“九九社”因为次年江浙卢齐之战而解散。

  民国二十二年,银星大戏院初建,由怡情曲社主办,邀请昆曲小班“仙霓社”来演出数天,卖座甚佳。其中南薰曲社也客串演出《长生殿·小宴》。

  民国二十六年,嘉兴沦陷,怡情曲社解散。民国三十四年抗日胜利,怡情曲社社友相继回来,次年元宵在塔弄复社。活动一直持续到1949年。

  嘉兴史上还曾有谷音曲社,为1931年沈昕泉在海宁县硖石镇创立。社员有钱锦塘,韩雪光,姜冰心等,聘许伯猷、沈三明为笛师。许伯猷也是江南四笛之一。民国二十六年抗战爆发,曲社解散。海宁另一个昆曲社是硖石昆曲社,创建于民国二十一年,会长是朱先缙。

  桐乡则曾有陶社,民国二十二年由曹仲陶在桐乡创立,一是因为取曹公名字中的一字,二是取“其乐陶陶”之意。曾聘昆曲名家俞粟庐到桐乡教习昆曲。曹家习昆曲者主要有曹仲陶、曹吉甫、曹金祥三兄弟。曹仲陶是陶社中唯一能登台客串者。陶社一般都是坐唱。笛师最早聘请乌镇人钱端卿,后改请嘉兴许鸿宾、金寿生,时间都不长。担任笛师时间最长的是从上海请来的华伟萍。陶社除负责笛师的食宿外,每月还支付酬金50元左右。抗战爆发,陶社被迫终止活动。

  从此有组织有影响的昆曲在嘉兴消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2010年正式成立了嘉兴玉茗昆曲社,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昆曲才重新唱响禾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