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乍浦镇最近有一座山叫汤山,呈南北走向,高66.7米,周长2.5公里,山上树木苍翠、四季宜人、人文景观甚多。汤山之所以姓汤,和明朝的大将汤和有关。汤和(13261395),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随从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明朝开国元勋
离乍浦镇最近有一座山叫汤山,呈南北走向,高66.7米,周长2.5公里,山上树木苍翠、四季宜人、人文景观甚多。汤山之所以姓汤,和明朝的大将汤和有关。汤和(1326—1395),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随从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中山侯、十一年(1378)进信国公。明洪武十九年,汤和亲临乍浦,在城南龙珠山之处察看地势筑城,后乍浦百姓将此山改名为“汤山”。 早在明朝以前乍浦却是有城无墙,虽有“沉脱山阳城,氽起乍浦城”的传说,但真正筑城是明朝。乍浦地处沿海一带,是海疆要地,江浙咽喉。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就设重兵驻守(今乍浦至独山一线);唐代会昌四年(844)设乍浦镇遏使;南宋淳熙六年(1179)设乍浦市舶提举司;元设乍浦务和市舶司,但有城无墙屡遭匪患,内有海盗劫掠,外有倭寇入侵,百姓担惊受怕,生活不得安宁。因此,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为了加强沿海防御,命熟悉海防的大将汤和巡视乍浦,汤和来到乍浦龙珠山上,察看地形,征集筑城方案,深受乍浦百姓拥护,纷纷捐粮捐物,踊跃参与,建起了高二丈,周九里,四四方方的城,其南濒杭州湾,北有护城河与乍浦塘相连,水路直达太湖流域周围各地,城内有土墙围绕,城外有河阻隔,东、西、南、北有吊桥、城门,桥一收,城门一关,城内城外顿时隔断。这就是明朝沿海七十二座卫城之一——乍浦城。 乍浦城的筑起对防御外来入侵起了很大作用,直到鸦片战争为止的几百年,曾多次外来入侵都不能破城而入,特别在嘉靖时期乍浦遭倭寇入侵更烈,为了安全遂将居民全部迁居城内,使乍浦城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同时筑城也带动后来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据《乍浦备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乍浦“绾海而栖者数千家”,“商贾云集,人烟辐辏,遂为海滨重镇”,商业人口最多时达到6万余人。城内街道纵横交叉,车水马龙,城集市日益繁荣,通商、通航,对外贸易远近闻名,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乍浦乡民为了纪念汤和大将筑城功绩,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病逝后,建庙塑像,改龙珠山为汤山,奉祀汤和为乍浦城隍之神,现乍浦城隍庙(仍保留在乍浦雅山中路世纪联华超市后)。 以汤和为名的汤山公园占地258亩,公园绿化园林工程占地12万平方米,2004年建成使用。公园在设计方面突出乍浦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山、海、港”特色,内有小桥流水、竹影花丛、假山雕塑、天妃宫古炮台遗址、观海台等景点,也是乍浦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和文化交流中心。2006年,为了纪念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和乍浦建城620周年,港区还专门在凌波广场入口处制作了反映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在乍浦垒土筑城的雕塑像,为此更加突出汤山公园的主题。 据悉,这几年,乍浦在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品位上,把恢复昔日的风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打造“山、海、港、桥”作为发展乍浦旅游经济的方针。现位于汤山之上的瑞祥寺、天风海涛阁等名胜古迹正在逐步恢复之中,汤山将又成为乍浦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