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油炉现在已经绝迹了,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煤油炉,就像现在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煤气灶一样。以前人家烧饭煮菜都在灶头上,但家中人少或遇事忙或突然来客,在灶头上烧煮便显得既费时又麻烦,而用煤油炉烧煮就简便多了,于是煤油炉深得大家
煤油炉现在已经绝迹了,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煤油炉,就像现在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煤气灶一样。以前人家烧饭煮菜都在灶头上,但家中人少或遇事忙或突然来客,在灶头上烧煮便显得既费时又麻烦,而用煤油炉烧煮就简便多了,于是煤油炉深得大家欢迎,一时成为时髦灶炉,每家每户都有。 当时,一般人家的煤油炉大都请白铁匠敲制。小号的六管八管,中号的十管十二管,大号的十六管,根据需要可以定制。煤油炉由储油盘,灯芯管坐盘,灯芯管,气罩,垫盖等组成。其形制,储油盘在下,盘上有盖,盖下有控制灯芯管的操纵杆,可操纵灯芯的高低。中间是坐盘,其上周围焊有灯芯管,灯芯管通过储油盖直达储油盘。灯芯管四周罩圆筒形气罩,气罩钻满密密小孔,如淘米箩般。灯芯管上置垫盖,以便放锅,垫盖接有鼎形脚,可放在储油盖上。灯芯管内插浸透煤油的棉纱绳作灯芯,灯芯直至储油盘便于吸取煤油。烧饭煮菜时,撤去气罩点燃灯芯后再装上气罩,然后摆上垫盖,便可使用,使用过程中可随时用操纵杆调节火焰高低。 那时,澉浦有一位叫谢菊山的白铁匠,在西大街开设一白铁店,专门敲制白铁皮生活、生产用品,在镇上有名。大家纷纷去请他敲制煤油炉。由于需要量大,加以他敲制的煤油炉外形美观,焊接牢固,火旺又省油,所以生意十分看好,于是成了敲制煤油炉的专业户。但手工敲制煤油炉需费时日,要先登记排队。顾客为了早日得到煤油炉,有的三天二头来问讯,有的菊山叔、菊山叔殷勤地叫个不停。而谢菊山患有气急病,干活时喘气像快速拉动的风箱,也真够难为他。尽管如此,我每见菊山叔坐在小凳上,略斜着身子,叮叮咚咚地敲个不停,特别是敲坐盘,总是敲敲瞧瞧是否圆整,敲到最后一遍时坐盘飞转榔头点水,急促清脆的叮当声响彻店内外,他的这个熟练敲制煤油炉的形象,现在还清清楚楚地储藏在我脑海。 厂家看到煤油炉销路好,也开始批量生产,厂家制作的因为外表喷搪瓷看起来比手工做的更漂亮,颜色大多草绿色,大中小号应有尽有,各大商店的货架上也把煤油炉摆在醒目的位置,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大都去商店购买煤油炉,有的人家甚至拥有二三只。 其时,我家也有一只煤油炉,是叫白铁匠谢菊山敲制的,灯芯管为八管。主要用场是父亲、祖母煮点心或另烧小菜便当些。父亲因有胃病常在煤油炉上煮烂面吃,祖母年老消化差,也将粥在煤油炉上搅成薄粥。有时亲眷客人来正临午饭,便在煤油炉上煎个蛋或烧只汤。我儿子出生后,岳母一度在我家照管,早晨起来,她点着煤油炉为外孙熬粥浆,傍晚则烧蛋花汤喂外孙。我任教时特地带了一只煤油炉。平时吃在食堂,星期天便在煤油炉上自烧,买些平时未能吃的菜,改善一下生活,有时请同乡一起来,烧烧吃吃,说说笑笑,在煤油炉旺旺的火焰里燃烧着我们对生活的憧憬。儿子读高中后,为了高考,在外借房复习,我特地给他买了一只煤油炉,他每夜复习功课后烧蛋酒头充饥补身。不料高考结束后,我帮他整理物品,竞将煤油炉遗忘在借房内,回想起来也是一件憾事。 一只小小的煤油炉虽然只是炊具,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如今煤油炉已成为历史博物,城乡人家起而代之普遍使用煤气灶。从“油”到“气”,从“炉”到“灶”,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历史时代的进步,在点燃煤气灶时我想起了往昔使用过的煤油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