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来,中医师的字让许多人赞叹不已。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师开中药方子大都是用毛笔书写的。 在用毛笔的年代,一张十六开大小的中医处方上,要依次写上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地、脉案、治法,在细心斟酌后,医师对所用的十来味中药,要按君臣佐使来布阵用
历来,中医师的字让许多人赞叹不已。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师开中药方子大都是用毛笔书写的。 在用毛笔的年代,一张十六开大小的中医处方上,要依次写上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地、脉案、治法,在细心斟酌后,医师对所用的十来味中药,要按“君臣佐使”来“布阵”用药。中药生炒不同,功效各异,用量多少,几两几钱几分,医师都会推敲再三,对有特殊用法的中药,还会在处方右上角写上先煎、后下、另吞、冲服等小字注脚,再写上服用帖数,最后才是先生的签名。有的中医师专门有自己印制的中医方笺,上面印有某某某中医师的名字。 中医师给病人开出的中药处方,少的几十个字,多的近百个字。整张处方上下左右,横竖排列,书写布局常常据中医师的性格、书写习惯而定。书写的字体,或是工整严谨、古朴遒劲,给人以踏实的感觉;或是用笔抑扬顿挫、洒脱自如、横竖不拘,整张处方显露出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中医处方是中医师为病人诊病后开给病人去中药房配方抓药的凭证。中药房的药剂人员在收到药方后,要确认无疑才能划价配方。因此,处方上的字必须清晰可认,这是前提,倘若写得龙飞凤舞,过于潦草、花俏,以致连药房的中药师都无法辨认,那中医师开出的中药方就失去了治病救人的意义。去年,我在参加全省中高级药学技术人员和执业药师嘉兴站继续教育时,嘉兴某家大药房的一位同仁拿来一张中医处方,让我帮助看一下。他说店里的几位师傅看了后,这张有十五味中药的药方上竟然有五味药名无法辨认。自誉对看方识药还有一手的我,接过这张沪上一家医院开出的中药方看起来。这位中医师的字写得不错,但字字相连,不吃中药饭的人,看起来如同天书。我从头到尾细细看去,也只识出其中的十二味药,还有三味药是横竖也看不出来了。好在参加继续教育的都是嘉兴药界的精英,大伙儿七八个人一起上阵,你识出八九味,他识出十来味,总算把这张“天书药方”上的十五味中药名全部识了出来。 明清以来,嘉兴地区名医辈出。但这些先贤流传下来的中医方笺已是十分稀有。近代国医大师北京施今墨、杭州何任、上海裘沛然等中医大家,他们的墨宝早已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所爱。清末民初,桐乡大麻出了位名中医金子久,他的弟子毛谈虎(1896-1976)也是一位有名的中医。毛谈虎还是一位令人仰慕的书法家,他的字自然流畅又耐咀嚼。虽说毛谈虎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中医人,无意为书法家,但他的字却达到许多书法名家也莫能望其项背的境界。他开出的一张张中药方笺,在为病人治愈疾病后,又为人留下一副墨宝。今天,想要收集到一张毛谈虎当年的中药方,恐已非易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嘉兴国新药零售总店工作的二十年多时间里,有幸接触到了嘉兴许多名老中医师的中药方笺,如朱春庐、王怡然、潘韵泉、忻德宇、严定梁、周渭南、施延庆、史德庄、张厚夫、龚松龄等先生,他们当年书写在中药方笺上的字,尽管有些已不再使用毛笔,改用圆珠笔或是自来水笔,但时至今日,对这些漂亮的字迹,我依然记忆犹新。另外,像今天依然活跃在嘉兴中医舞台上的不少中医名家,如张明权、盛燮荪、朱百先、费丰乐、於立孚等先生,他们之所以能写出一手好字,也缘于自小打下的坚实功底和几十年来的磨炼。如今,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继承指导老师盛燮荪先生虽已年届八十,但他的字依然苍劲有力、流畅自然,笔力不减当年。如果细细品味处方上的字,这些老中医开出的中药方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其实还带来另一种美的享受。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