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搭鸡窝养鸡、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常干的家务活,至今想起来还颇有意思。 那时,我们家住在新丰的栖王埭小集镇,镇上很多是有田地务农的居民,他们都有在屋前屋后搭鸡窝,放养鸡、鸭的习惯。放养的鸡、鸭自己觅食,以吃野草或人们吃剩的饭菜为主,不
搭鸡窝养鸡、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常干的家务活,至今想起来还颇有意思。 那时,我们家住在新丰的栖王埭小集镇,镇上很多是有田地务农的居民,他们都有在屋前屋后搭鸡窝,放养鸡、鸭的习惯。放养的鸡、鸭自己觅食,以吃野草或人们吃剩的饭菜为主,不需要很大的的养殖成本。 在那个年代里,乡下集镇上的居民大多数都放养鸡、鸭。那时,人走在街道、弄堂、店堂、河边,常常会有鸡、鸭也在行走,觅食鸣叫,与你同行,与你同乐。 我家一般每年春暖花开季节,开始捉小鸡、小鸭来饲养。刚刚孵出的鸡、鸭,羽毛未脱,经不起风吹雨打,还不能放养在野外,更不能关在室外的鸡窝,就只能用一只纸箱或小箩筐当作鸡窝,圈养在家里。每天,我放学回来从野外抓把青草,再从家里抓一把米粒细心喂养。 看着这些羽毛未长全的小鸡、小鸭,一边啄着米,吃着菜叶,一边发出唧唧喳喳、嘎嘎的声音,鸡、鸭乐我也乐,它吃得欢,我也笑得欢。我对这些小生命情有独钟。天冷了为它盖上一层棉布保暖,疾病来了为它打防疫针健身,不小心走散了还要到处寻找,等到半个来月后绒毛渐渐脱落,长出了新毛,我才开始为这些鸡、鸭在室外建造新窝。 我家的屋边有一快空地,我和兄妹们找来了旧砖瓦、毛竹和木棍,为即将成年的鸡、鸭搭了一间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70厘米,写字台大小的窝,倾斜式一落水,窝内垫了稻草,还开了一扇门,门上了一把锁。为防止鸡、鸭走失,给每只鸡、鸭做一个记号,或在脚上系一根布条,或在翅膀上剪个记号,方便寻找。 每天清晨,上学前,我将鸡窝门打开,将它们放出来自己觅食;放学回来,为鸡、鸭寻找食料,到农田里挖蚯蚓、捉泥鳅、捡稻穗、抓蚂蚱给鸡、鸭吃,吃饱了,将它们赶进窝。每天为鸡、鸭做这样的常规工作。 久而久之,这些鸡、鸭好像与我交上了朋友,见了我面会向我招呼,我呼叫它会迅速过来。它知道了自己的住处,到时间鸡窝小门一开,不用指挥驱赶,鸡、鸭会自己回窝睡觉。每过段时间我都会对鸡鸭窝棚进行清理,更换新稻草,营造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 那时鸡、鸭饲养周期比较长,母鸡一般要四至五个月才能产蛋。不像现在规模化养鸡场二三个月就可产蛋。经过数月的精心放养,我第一次饲养的母鸡长大了,鸡冠也鲜红了,只是脚比较矮。 听前辈们说,鸡冠红了是下蛋的象征,矮脚母鸡勤生蛋。常有人调侃矮个子姑娘“矮脚的母鸡勤生蛋,面孔红得像只生蛋鸡”。因而,我慢慢地对产蛋鸡的模样也懂了几分。 母亲还给我演示检査母鸡是否有蛋要下的方法,抓住母鸡用手指扣进母鸡屁股通道,可以感受到是否有蛋。我用这个方法检査,能够证实母鸡是否即将下蛋。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不停地叫唤,似乎在向主人炫耀。为答谢母鸡下蛋的功劳,特别是头生蛋,我对母鸡也特别犒赏,不仅开小灶增加营养,还另辟新居,在原来的鸡窝边上又搭了一间新窝,专给下蛋母鸡居住。 勤快的母鸡每天生蛋,一个月生下30只,大约总共可以生到90只,过了三个周期后,成了老母鸡,就开始宰杀。储存起来的鸡蛋一部分送给亲戚家生孩子拎“汤篮”用,一部分节日里煮荷包蛋或糖水鸡蛋。 那时,社会治安还比较好,夜间关在屋外鸡窝里的鸡、鸭没有人偷。只是养大的鸭子放在河里游玩,到了夜晚跟着人家的鸭群走散后不回来的事发生过两次。已经长到1.5公斤左右的鸭,却跟着别人的鸭子跑了,后来到处打昕,也不见踪影,着实让我心疼了一番。 搭鸡窝,喂养鸡、鸭,吃着自己亲手饲养的鸡、鸭下的蛋,到过节又能吃鸡肉、鸭肉,这样的乐趣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