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划船 从前交通不便,在桐乡一带的水乡有一种船只划船,小巧而快,是人们出行较为体面的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划船几近销声匿迹,那曾经的辉煌也已淡忘,要不是市里发起运河船民口述史调查,我也不会去采访尚健在的划船婆,记录下她那苦难而
![]() 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划船 从前交通不便,在桐乡一带的水乡有一种船只——划船,小巧而快,是人们出行较为体面的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划船几近销声匿迹,那曾经的辉煌也已淡忘,要不是市里发起运河船民口述史调查,我也不会去采访尚健在的“划船婆”,记录下她那苦难而又艰辛的人生经历。 去年年底,我在大麻镇黎明村忻如南家,寻访到了这位已经九旬高龄的杨巧加老人。老人清癯,精神尚好,但严重耳背,半年前又因跌伤而只能躺着。我坐在床边,需大声才能跟她交谈。老人很爱清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常看我的口型作答,直爽,且毫无保留。 “我是个苦命人。”老人一开头就这么说,“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抱掉了,家里非常穷,还想再生个男孩。幸亏养娘抱来管大了,我才活了一条命……” 养娘“小发囡”是划船婆,丈夫忻阿三,丁家桥渔民,家境也十分贫困,经常有一顿没一顿。因此,巧加娘只好划船出去赚钱贴补家用,“小发囡”就是她的划船婆名字。在杨巧加六七岁时,娘便叫她跟着去扳桨,开始当起了“小划船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