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毛泽东读《补农书》

2014-02-24 15:12 作者:颜剑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补农书》是一部古代农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桐乡人张履祥,他号考夫,因世居炉头镇杨园里(今龙翔街道杨园村),故被人尊称为杨园先生。《补农书》流传不广,但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认真读过,还作了笔记。 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补农书》是一部古代农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桐乡人张履祥,他号考夫,因世居炉头镇杨园里(今龙翔街道杨园村),故被人尊称为杨园先生。《补农书》流传不广,但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认真读过,还作了笔记。

  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讲堂录》是他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当时,毛泽东的国文老师是袁仲谦(1868-1932)是晚清拔贡出身,精于文史,曾在课堂上讲解《补农书》。据文献记载,毛泽东作了这样一些记录:

  1.《农书》

  2.壅(音翁,培也)

  3.农叟有言:“禾历三时,故秆三节;麦历四时,故秆四(节)。种稻必使三时气足,种麦必使四时气足,则收成厚。”

  4.垦沟、揪沟(揪音愁,束也,聚也)

  5.塄:(音沦,上声,垄也)

  6.早种麦又有几善。垦沟、揪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塄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而土益厚;早则经霜雪而土疏,麦根深而壅,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

  7.然能于地隙、水滨,种植良材百株,三十年后,可得百金以外。

  8.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吞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于田里树畜。

  作为毛泽东的早期笔记,保存至今的《讲堂录》弥足珍贵。从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的知识面是当广泛和庞杂的,三教九流,无不涉猎。至于他的老师袁仲谦在国文课上讲解《补农书》,大概源于以下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湖南一直为思想活跃之区,学者如云,注重实学。彼时,贺长龄、魏源曾辑《皇朝经世文编》,内有“农政”一编,而《补农书》理所当然被收录在内,而袁仲谦一向推崇贺、魏等湘籍学者;二是清后期的重臣、湘籍人左宗棠极力推崇杨园先生,他在任浙江巡抚时,曾捐廉银大修杨园墓,并在他的一再荐举下,清廷终于在同治十二年(1873)批准杨园先生这位明朝遗民、理学真儒从祀文庙,享受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礼遇。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重实学、轻制义,接受到先进思想熏陶的袁仲谦在国文课上讲用从前学子所轻视的《补农书》,便不觉得奇怪了。毛泽东这位从湖南乡村走出来的青年书生,也一直在寻求改变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命运的真理,自然对《补农书》这本古代农书发生浓厚兴趣。

  张杨园早年醉心科举,但后来转向实学,指出“治生当以稼穑为先”,认为“廊庙山林俱有事”,即不论在庙堂为官,还是在山林为农,都可干出一番事业。他教导学生:“须读有用之书,毋专习制义,当务经济之学”。这在读书做官、鄙视劳动的封建时代是极其可贵的。所以当他看到《沈氏农书》(今已佚),大为赞赏,并对其未尽事宜加以补充,撰成《补农书后》和《总论》,后合称《补农书》。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