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五月二十水龙节的传统 在我童年的梦里,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一盏昏暗的灯笼、一个敲打竹管的身影在小街上晃悠;总有一个声音:笃、笃、笃,火烛小心,防火要紧,柴间灰堆,灶前灶后,香烟蒂头,勿留火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远到近,单
![]() 如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五月二十“水龙节”的传统 在我童年的梦里,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一盏昏暗的灯笼、一个敲打竹管的身影在小街上晃悠;总有一个声音:“笃、笃、笃,火烛小心,防火要紧,柴间灰堆,灶前灶后,香烟蒂头,勿留火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远到近,单调、呆板地在小街上回响着。尽管只是一句简单的提醒,但对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起到了警钟长鸣的作用,是消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警示制度。可见旧时的桐乡人早就十分重视消防工作了。 据说桐乡水龙会成立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水龙会”是纯义务的民间群众组织,其负责人由当地一些有名望、有威信的热心人担任。水龙会自筹经费,义务救火,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组织网络严密。下设青龙坊(北港街、东南街)、太平坊(太平街)、东仁德坊(东大街)、西仁德坊(西街)、舞凤坊(北街及武庙一带)、临潘坊(鱼行街)、永宁坊(永宁街)、文献坊(北门直街)等八个分会,各个分会设置水龙队、水枪队、救援队、挑水队等,并建有八座存放消防器具的龙房。早期的木制水龙,是一个腰圆形大木桶,内装三个水泵,两端通过顶部“龙杆”,由两个人像跷跷板一样压来压去。水便从细细的“喷水龙头”中喷射出去,能喷出几十米远的距离。民国时期木水龙逐渐被挂有铜质警铃的铁制洋龙所代替,洋龙装有四个轮盘,其原理和木水龙差不多,只不过吸水量大增,喷射压力是木水龙的好几倍。并且只要把洋龙放在河边,接一根钢丝橡胶管子放到河里自动吸水,省去了不少挑水人工。水枪,利用注射器一样的原理,其射程大约有十多米;还有铜质头盔(正面有一个水枪和斧头交叉放置的标志)、火叉、火勾、消防斧头、消防梯、消防铁桶、消防火炬、帆布水带、麻绳等一应俱全。 各分会还必须配备一名责任心强、身强力壮的火情报警员,一旦管辖区内发生火灾,必须及时“出锣”(即一边敲锣一边跑),将火情、火警传递至下一个火情报警员,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段一段地将火警传递出去。锣声就是警报(平时,警锣高高挂起,绝不让人敲打),各坊水龙必须快速“出龙”,救火人员应马上丢下自己手中的活,即使在寒冬深夜,也要从热被窝里跳起来,向龙房跑去,拿起自己的家伙直奔火场救火,充分体现了“一坊有火,众坊相救”的全局观念。 |
- 上一篇:陆贽:半生侍主,始亲终疏
- 下一篇:管庭芬《渟溪日记》--动荡战乱中的珍贵记录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