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的嘉兴城区范围并不大,但送药还是有规定区域,超出区域范围的就不送了。如东片到东大营,南片到当时的八一拖拉机厂,西片到三官塘桥水泥造船厂,北片到中丝一厂。东南西北四路,四个人,四辆载重自行车。 几百剂中药的分送,不是一件轻松活。每天一早,
那时的嘉兴城区范围并不大,但送药还是有规定区域,超出区域范围的就不送了。如东片到东大营,南片到当时的八一拖拉机厂,西片到三官塘桥水泥造船厂,北片到中丝一厂。东南西北四路,四个人,四辆载重自行车。 几百剂中药的分送,不是一件轻松活。每天一早,四位师傅将煎好的药按送药路线,排好先后次序,尽量减少回头路、怨枉路。送药的师傅个个车技很好,每辆自行车车头、车身、书包架上都挂满了装着药瓶的袋子,车技好的师傅一次能送五六十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嘉兴,除了几条大马路外,城里的许多小巷小弄大都是石板路。月河里沿河的朝南埭、朝东埭,高低不平的石块铺路,几近90度的转弯,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和药一起翻下河里。车子真的很难骑,好在那时的嘉兴,车稀人少,马路上也少有红绿灯,路还算畅通。此外城里的住房很少有三层以上的,而且大多都是沿街居住,这样,送药就方便得多。 1982年,嘉兴国新药总店的煎药部在运转了20多年后关停了。煎药部撤销后,煎药又重新分到了兰台和童天成两家药店。但此时已改为只煎不送。这样一来,几十年的习惯让店里和顾客一下子都不太适应,配好药要求代煎的量直线下降。到了90年代,童天成药店因建国路拓宽改造被撤除,而南堰药店的煎药送药业务早在80年代就停止。至此,嘉兴市内就剩下兰台药局一家,依然维持着代煎中药的业务,但量不大。 一帖中药煎和送的收费只有5分钱。这5分钱的收费标准从建国开始,足足延续了20多年。直到70年代初,当时周边一些城市如上海、杭州等地煎送药收费都已是2角钱,于是嘉兴县国新药零售总店就向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嘉兴县商业局提出报告,要求将煎送药收费提高为每帖1角,被批准。这个收费标准又实行了许多年。以后市场和物价逐步放开,煎药的收费也逐步提高,企业也可自行定价。 2001年,国家对医药零售市场全面开放以后,嘉兴南湖、秀洲两区药店从开放前的50余家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家,有中药配方的门店也随之增加。为了便利顾客,不少药店开设了中药代煎业务,只煎不送每帖收费2元。更有几家药店为争取顾客,干脆免费为来店配药的顾客煎药,据说生意不错。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嘉兴开始使用机器煎药。以往是一帖药分两次煎,现在不管多少帖一次煎好。当然,从中医用药和一些中药的特性来看,机器煎药也有它的不足。有些中药要先煎、后下、烊入、冲服的就无法操作了。所以也有不少病人宁可麻烦一点,坚持自己煎药。 前几年我去温州开会,抽空去了温州中药业的百年老店叶同仁堂看了一下。这家药店煎药分机器煎和手工煎两种。机器煎每帖收费2元,手工煎收费5元,还是用瓦罐,头煎和贰煎分两次煎。透过玻璃,我看见煎药的炉台上十几只瓦罐正冒着热气,煎药的师傅正忙碌着,身后是一排盛药的小热水瓶。一切还是那么的传统和古朴。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叶同仁堂的这个作法还是有道理的,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也让传统得以保留。 |
- 上一篇:横街史话之徐自华故居
- 下一篇:四十五年前的图书流通站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