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的资料袋内,至今还保存着四十年前的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明扼要,写着塘汇三阳大队图书流通站:此次我省参观组承蒙您站无私的帮助与热情的接待,获得不少工作经验特函致谢。信后还盖有湖南省中山图书馆的红印章,落款时间是1965年5月26日。这是湖南客人回
在我的资料袋内,至今还保存着四十年前的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明扼要,写着“塘汇三阳大队图书流通站:此次我省参观组承蒙您站无私的帮助与热情的接待,获得不少工作经验……特函致谢。”信后还盖有湖南省中山图书馆的红印章,落款时间是1965年5月26日。这是湖南客人回湘后发回的感谢信。 事情还要从那年5月20日说起,那天午后,当时任嘉兴图书馆馆长的史念和负责农村图书流通工作的慎召玲同志陪同中山图书馆的冯处长一行三人,来到嘉兴塘汇乡三阳大队参观学习。我以大队俱乐部主任的身份向贵客介绍当时以俱乐部为活动阵地,青年骨干为对象,开展农村图书流通工作的情况。史念馆长也向他们介绍图书工作以点带面、扎实搞好农村图书流通工作的先进经验。记得晚上,大队俱乐部还组织了文艺演出,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演出结束后,我们特意用农船从水路将湖南客人送到市区秋泾桥上岸。 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的活动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那时,嘉兴图书馆在三阳大队搞试点,建立图书流通站,配备图书,制定了图书调换、借阅、保管等管理制度。像我们图书流通站的数百册图书不断定期调换,而嘉兴图书馆则源源不断地将大批好书送到农村读者手中。在那个年代里,形成了煤油灯下看书、劳动休憩时看书的读书蔚然成风的风气。嘉兴图书馆的领导史念、张振维经常带领馆内同志下乡调查,与农民读者交朋友,激励大家读好书、用好书。我们大队的图书管理员姚玉坤在看了《雷锋的故事》后深受教育,一次外出途中险遇台风,他和队里的青年主动帮助外地一个生产队收早稻,群众啧啧称赞。 在图书流通中,书籍难免有破损现象,嘉兴图书馆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地用牛皮纸进行了大量的书籍修补工作,既节约了资金,又使图书能正常流通。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这段日子里,嘉兴图书馆在嘉兴全县建起了300多个图书流通站,图书流通达到几十万册,拥有大批的农民读者。回想起来,当时许许多多农民都因此受到了文化知识的教育,受益匪浅。而有些人的命运也因读书而发生了改变,这是一次真正的“文化下乡”。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