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汇地区中医中药的氛围一直很好。近代,蒋芝涛、沈桢强、张明权、徐百乐等不少名中医都在南汇行医座诊,不但对促进南汇地区的中医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南汇中药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年我在南汇药店实习时,南
南汇地区中医中药的氛围一直很好。近代,蒋芝涛、沈桢强、张明权、徐百乐等不少名中医都在南汇行医座诊,不但对促进南汇地区的中医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南汇中药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年我在南汇药店实习时,南汇地区医院的中医师是徐百乐,处方很多。还有一位中医是荷花的沈桢强先生,人称“大龙先生”,擅治喉风(即急慢性咽喉炎)。嘉兴民间历来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喉咙头作怪”,所以一旦出现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失声沙哑等症状,总让人有点“吓佬佬”。周边乡村村民凡有咽喉疾病的都会请“大龙先生”医治。有时半夜里还有病人摇了船去看病,看好病再到南汇店里来配中药。在我实习的两个月里,就有好几次半夜里爬起来配药。 当年沈桢强先生开的治疗喉风的处方里有几味中药至今我还清楚记得:铁皮石斛四钱、玄参三钱、马勃三钱、生山栀三钱、千张纸三对、天麦冬各三钱、薄荷一钱半,再根据病情再加入其它几味中药,每张处方3帖,最多不会超出5帖,效果灵验,故“大龙先生”在方圆数十里是声名遐尔。记得当时店里铁皮石斛的用量很大,我们每天一上班就会先把铁皮石斛去除须根、洗干净、剪成寸段,以备使用。 南汇药店前身是一家名为宝善堂的中药店,店主叫唐道明,早年在嘉兴南门张仁和中药店学生意。后来回到南汇,于抗战前在南汇镇西石桥东堍开设了宝善堂药店,三开间门面,有员工七八人,这样的规模,即便当时在嘉兴也算是不错了。所以宝善堂在南汇历来很有声望。当年还有南汇名中医蒋芝涛在店里坐堂,又有近乡各路中医处方,故药店生意颇为兴旺。除宝善堂药店外,解放前,南汇镇上还有两家药店。一家叫“云深处”,所取店名或许出于“白云深处有人家”,想必老板是个有文化素养之人。另一家叫“采芝阁”,开店的是王江泾人姓沈。两家药店经营规模和业务量都不及“宝善堂”。解放以后,先是这三家药店同时进入南汇供销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后,云深处和采芝阁两家药店由供销社统一安排并入了宝善堂药店,店名也改为“南汇药店”。三家药店合一后,南汇药店也从原来的西石桥宝善堂药店旧址搬到了东大街蒋正盛烟杂点隔壁,这里是南汇镇的中心,便利镇上和乡下村民进出和购买药品。南汇药店在这里开了有40余年,直到本世纪初,镇上商业中心外移,药店也随之搬出老街。 公私合营以后,南汇药店先是划归当时的嘉兴市医药公司管理。1961年,南汇药店又划归嘉兴县国新药总店。70年代初,当时的嘉兴县商业局又重新将全县乡镇上的药店从嘉兴县国新药总店划出,全部划归当地供销社管理。再以后,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南汇药店也和所有原来隶属于各地乡镇上的供销社药店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的南汇镇上有4家药店,但只有一家有中药配方业务的。相比嘉兴其他一些乡镇,南汇的药店数量算是少的,这或许与今天的南汇已不是镇,而只是王江泾镇下面的一个村也有关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