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梅里清芬祠记

2014-08-31 20:09 作者:梅晓民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清代,建祠堂祭祀先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有一特殊的祠堂,那就是梅里清芬祠。据王店《梅里志》记载,清芬祠祭祀的是里中诗人无后者,即乡里没有后嗣的诗人词家。该祠初设在梅溪禅院大殿后楹,后移设于崇始祠西楹,虽然不是专祠,实际上只是附设在人家祠堂

  在清代,建祠堂祭祀先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有一特殊的祠堂,那就是梅里清芬祠。据王店《梅里志》记载,清芬祠祭祀的是“里中诗人无后者”,即乡里没有后嗣的诗人词家。该祠初设在梅溪禅院大殿后楹,后移设于崇始祠西楹,虽然不是专祠,实际上只是附设在人家祠堂里的一个偏祠,但也足以证明古代对读书人的尊重。

  嘉兴王店镇古称梅里,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人杰地灵,文人辈出,清代才子冯登府曾说:“梅里,诗海之一波也,自元至今,传刻无虑数百家。”明清时期,这里诗人荟萃,《梅里诗集》及其续集,辑录了当地元明清诗人四百八十八家之多;一九八三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辞典》选录王店镇自明末到清代著名文学家共有十九人,作为一个镇,出现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在这些文人中,相当一部分并非出身书香门第,而以在社会底层谋生的手工业者或小商小贩居多。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令人骄傲的成就,但因家境贫寒,讨不起老婆、养不起家小,老了也无人赡养,死后无人送终。比如王翃,他是开辟梅里镇的王逵后代,其诗句“前路夕阳外,行人春草中”深得时人赞赏。他家开了一爿染店,因生意不旺,他终日坐在店中边读书边招呼顾客,后来因创作《纨扇记》被人诬告而吃官司,家境更加雪上加霜,死于去北京路上的一艘航船中。周筼,以诗闻名于当时。周家在镇上开米店,他常踱步于大米、糠秕之间吟诗作词。因米店资金日少,生活发生困难,只得靠传授诗律谋生,后来在归乡途中,病死江苏淮阴。还有缪永谋,年甫弱冠,便在清顺治二年(1645)嘉兴民众起兵抗清时惨遭杀害;李良年世居王店,因贫穷而常以薄粥糊口;李符的词入选《浙西六家词》,却暴卒于福州;顾仲清因制作“梅里笺”而名噪一时,但这批诗人家境都很贫困。

  冯登府在《梅里清芬祠记》中说,这些文人去世后,因无人祭扫凭吊,屋舍也“荡为荒烟蔓草之墟”,其毕生精心创作的诗篇则“蠹蚀于饥鼠干鱼之腹”。所以在清道光元年(1821),金香谷、冯登府等人发起在镇东梅溪禅院佛殿后设一龛奉祀这些无后嗣的文人,以晋陆机“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之意,取名“清芬祠”,并请郡守李宗传题“清风盛藻”匾额,共供奉无后嗣诗人二十六人,总算使这些“孤魂野鬼”有了一个让人们缅怀凭吊的去处。

  道光二十九年(1849),梅溪禅院倾圮,秀水县令朱绪曾创建崇始祠,又将清芬祠设在该祠西楹,并将供奉的无后嗣诗人增加到六十六位,在这些诗人中,有知县也有教谕、训导,有翰林院编修也有国子监生,但最多的是处士、诸生和布衣。他们或因官场不得志,或因家中变故而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地了此残生。幸有政府倡导、乡人相助,才得以在此共享香火,黄泉之下尚可安息。

  宣统末年,时隔七十多年后的清芬祠因年久失修,屋面损毁,风雨飘摇,侵及栋宇。一九一二年冬,经有心人多次申请,政府才勉强拨款草草修葺。说起此事,余霖在其编纂的《梅里备志》中叹道:“追念朱侯(即朱绪曾),咸有古今不相及之感!”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