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一根扁担

2014-09-09 08:57 作者:颜剑明 整理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桐乡有一所启新小学,创办于1944年冬,是以抗日烈士郑启新命名的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校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一根木制扁担,这是学校仅存的一件与郑启新有关的物品。 郑启新,又名郑士贤,乌镇人,生于1916年。1933年考入杭州师范学校,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旁

  桐乡有一所启新小学,创办于1944年冬,是以抗日烈士郑启新命名的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校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一根木制扁担,这是学校仅存的一件与郑启新有关的物品。

  郑启新,又名郑士贤,乌镇人,生于1916年。1933年考入杭州师范学校,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抗战爆发后,回乡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先后任《火花报》和《海北导报》编辑、桐乡县抗战自卫委员会秘书、十区专员公署视察。1944年5月任桐乡县政府驻塘南办事处主任、塘南文化社社长,主编《塘南半月》刊。同年10月24日,办事处驻地商家村突然遭到日伪军包围,郑率卫队奋力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撤退,途中又遭追击,郑落水而亡,办事员孙志人、卫士夏子洪中弹牺牲。次日,当地民众将他们一起运移到史家桥西北的秀花浜,停放在单身汉石灰阿四的空屋里,委托当地的朱保长办理后事。郑启新的同事、《塘南半月》雇员孙伯农去乌镇将郑的母亲接来,与儿子告别。塘南各界人士参加了祭奠,《塘南半月》主笔、私立溥育小学校长吴友塘主祭,并书写牌位,请道士做了道场。祭奠后入殓,灵柩暂放于秀花浜,待日后择地举葬。

  1944年冬,为纪念郑启新,由塘南文教界人士吴友塘等人发起,创办一所学校,定名启新学校,次年2月,学校落成。1947年4月,清明节,郑启新灵柩运往启新校区重葬。葬前举行公祭仪式,由桐乡县参议会议长朱玢主祭,校长吴友塘宣读祭文,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葬礼。仪式前,学生汪巧衍等义卖纪念品,为学校筹得一笔款子。仪式后,将灵柩葬于学校东南角的高地,墓前栽种柏树一棵。

  同年5月17日,为纪念郑启新烈士,经桐乡县政府批准,北日乡乡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将北日乡改名为启新乡,此名一直沿用至解放。1966年秋,“文革”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将郑墓铲平,但坟前柏树幸免。

  1970年秋,当时的百桃公社报经县文教局批准,将启新学校移地重建于公社所在地西侧、北石桥北堍。学校房屋除一部分送给附近村庄外,其余拆散后运往新校址重建。原郑墓前的柏树也被砍伐运往新校,但由于树木不粗派不上大用场,被丢弃在一旁。当时管理学校基建工作的公社干部名叫范雪森,是启新学校48届学生,曾参加过郑启新公祭仪式,对郑非常崇敬,看到郑墓被铲平,墓前柏树被砍伐,很是难过,想留下一点实物以作纪念,但整棵树木不便保存,便叫来建校的木工组负责人张文荣师傅做成了一根小扁担,长138厘米,保留了下来。范雪森后调县文化部门工作,数次搬家,但一直将扁担视为至宝而保存着。2011年,启新学校设立校史陈列馆,广征旧物,然而郑启新无后,遗物一无所有,范雪森将扁担赠送给陈列馆,成了馆内唯一一件与郑有关的物品。一年后范雪森先生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启新校友无不深以为憾。

  (此文根据范雪森先生生前回忆整理)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