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容易又秋风,时节又近过中秋。 最让我难忘的是儿时的中秋节,记忆中最美丽的也莫过于中秋节。 平湖人把过中秋节叫过八月半,晚上要祭拜月中的嫦娥,又叫供月华。银蟾如盘的中秋夜,父母亲会在我家所住的张园中放置小桌,点燃一对红烛,供上月饼、红菱、
一年容易又秋风,时节又近过中秋。 最让我难忘的是儿时的中秋节,记忆中最美丽的也莫过于中秋节。 平湖人把过中秋节叫“过八月半”,晚上要祭拜月中的嫦娥,又叫“供月华”。银蟾如盘的中秋夜,父母亲会在我家所住的张园中放置小桌,点燃一对红烛,供上月饼、红菱、石榴等水果,小花瓶中插上几枝采撷的一丈红花,就开始祭月。 园中有一棵桂花树,满树金粟,浓香逼人。明代李渔说桂树:“树乃月中之树,香也天上之香也。”桂花花期较短,却盛开不留余地,满树皆放,所以“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中秋之夜,尤其如此。此情此景之下,母亲常煮了南瓜,并叫我们嗑南瓜子,据说这样当年不会生眼病。我们一群儿童则大声嬉闹着唱:“月公公,拜三拜。棉条摇来布好买,买脱来买只芦花鸭,鸭蛋生了两三百……”又唱:“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钉零当郎挂油瓶。油瓶漏,抄黑豆。黑豆焦,买胡椒。胡椒辣,买只鸭。鸭要叫,买只雕。雕要飞,买只鸡。鸡要啼,买只梨……” 听说以往北方过中秋节还有烧香斗供奉嫦娥的习俗。郑逸梅先生有篇文章写:“香斗围着雕镂精巧的纸旗,上端掇着一金面魁星,这是应着科举考试秋闱夺标之意。”我听母亲说,南方也有此习俗。她儿时平湖过八月半也时兴烧香斗,大户人家香斗做得大,小户人家做得小些,香斗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旗。南河头西段那时有家两个门面的香店,中秋节也专门有香斗买,不过此习俗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后不多见了。 一会儿住在园中的乡贤周默庵先生过来了,随后隔壁陶园的南社诗人张卓身、范木林先生也敲门了,父母亲顿时招呼,忙碌起来。母亲最拿手的过节菜是“溜八宝”。说是“八宝”,其实是用菱角、芋艿、毛豆、羊眼豆等八种素菜料合在一起烧煮,味道十分鲜美,可胜过东北正宗的八大菜风味。 对着月,斟上酒,老先生们往往诗兴大发,他们时而朗吟,甚至手舞足蹈。父亲则拿出弦子,弹起古曲《梅花三弄》。那时我不太懂,但感到大人们开心至极。“明月几时有?”吟诵古人中秋诗词,莫过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了。此词至今不衰,常出现在中秋节时候的电视上。吟诵间,父亲还会到古井边,拉上木桶,取出已被井水凉透的大西瓜,大家美美地分享,冰凉沁心极了。 夜已很深,一片天籁。记得老诗人们十分陶醉而尽兴。临别,父母亲还会给朋友们几个月饼,正如明代《西湖游览记》所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儿时过八月半的情景是模糊的,但又如此清晰,如此美好。虽然如今的张园已了无影迹,但儿时中秋节的欢乐总萦系在我心头。中华民族历来喜爱团圆、和谐,过八月半是老百姓们的赏心乐事,这千年古俗,总是绵延不息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