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陈孟恢二房太太和后辈堂屋露台上合影 1930年前后,陈孟恢成立和记公司,创办新兴蚕种场,又让陈蕴玉辞去省蚕桑改良会工作,做自家蚕种场的技术主管。蚕种场就开设在南湖边的盐仓街陈孟恢自己家中,以小
![]() 上世纪70年代陈孟恢二房太太和后辈堂屋露台上合影 1930年前后,陈孟恢成立“和记公司”,创办“新兴蚕种场”,又让陈蕴玉辞去省蚕桑改良会工作,做自家蚕种场的技术主管。蚕种场就开设在南湖边的盐仓街陈孟恢自己家中,以小洋楼为主要生产场所。三层三开间的小洋楼坐北朝南,东面临盐仓街的是三间两层楼房,上世纪50年代后,店面出租,开设有米店、煤球店;西面近南湖岸边是三间平房,两侧两间厢房是卧室,中间堂屋是起居间,取名“憇亭”,制匾悬挂其中。靠湖一侧建有露台,露台一半挑出湖中,坐在露台上或堂屋里,南湖美景尽收眼底;南面是一排小平房,为厨房间及杂物间;中间自然回成一天井。 民国时期,嘉兴有许多小型私营蚕种场,部分私营蚕种场没有固定的蚕室和自己的桑园,蚕室是租的民房,桑叶要向农民购买,生产上保险系数很小。而陈孟恢的“新兴蚕种场”,有数十亩桑园,以小洋楼为生产基地,有完整的设施和专用的蚕室,加之陈蕴玉在技术上严格把关,生产出的一代杂交蚕种,以“仙鹤牌”为商标,能保质保量,发放蚕农饲养,深受蚕农的欢迎。 1936年,“新兴蚕种场”扩大规模,在小洋楼路对面前方不远处,在原有两排平房蚕室前,修建了带有地下储桑室的四层蚕室专用大楼,一季可饲养三百张原种,生产三万多张普通蚕种,生产期间,有职工近百人。可惜的是,这幢蚕室专用大楼只养了一季蚕,1937年就被侵华日军焚毁,陈孟恢大半身的心血被付之一炬。 时局稍加稳定后,“新兴蚕种场”又在小洋楼慢慢恢复生产,但难以再现过去的辉煌,陈孟恢身心俱受伤害,于1943年初离世。陈孟恢去世后,蚕种场和维持家庭生计这两副担子压在了四女儿陈蕴玉的身上。在动荡不定的年代,一个单身女子,既要照顾家庭,养育三个同父异母、未成年的弟弟,又要主持蚕种场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着实不易。陈蕴玉本打算一生独身,但现实生活中她受尽各方欺压。为了有个靠山,1948年,她和一个大学教授结婚。1951年,因丈夫病死狱中,陈蕴玉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不足三年时间。公私合营后,“新兴蚕种场”并入“王店蚕种场”,陈蕴玉就到“王店蚕种场”工作,以技术员的身份一直工作到退休。1998年,陈蕴玉病故,享年93岁。 “南湖路小洋楼”承载着嘉兴近代知识分子陈孟恢的实业救国梦、强农梦,也铭刻着其女陈蕴玉一生的付出与追求。从1943年陈孟恢离世,到1992年南湖周边区域划为风景区后,陈蕴玉搬离小洋楼,陈蕴玉拥有小洋楼近五十年,她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在小洋楼的二楼生活、起居,说陈蕴玉是“南湖路小洋楼”的真正主人,应该不为过。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