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读初中时,学会了拉二胡。进入海宁师范学校后,更选择了以音乐为主课,因为学校的音乐设备多,有条件让喜欢音乐当地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九六二年,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为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务农了。记得那时我大概花了约二角七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读初中时,学会了拉二胡。进入海宁师范学校后,更选择了以音乐为主课,因为学校的音乐设备多,有条件让喜欢音乐当地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九六二年,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为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务农了。记得那时我大概花了约二角七分,买了一支凤凰箫,晚饭后只要有空,总要吹它几曲。箫声在微风中舞动,总会引来一些朋友,一起共享快乐时光。不久,大队要成立农村俱乐部,并要我负责教唱歌曲和排演文艺节目,还要不时参加当时的公社演出。于是全大队会唱、会跳、会说、会拉的青年文艺骨干十多人就拉起了队伍,一般是,女青年当演员,男青年当乐队成员,每周用五个晚上去大队排练节目。我的任务是,除了教唱外,还要对俱乐部的活动编排计划,当好导演,并参加乐队演出。 在当时,能进俱乐部是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家庭的光荣,年轻人不会去计较工分和补贴,参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大家都自觉守纪律,没有特殊原因不会迟到早退或请假,不管是学唱歌曲、排练越剧小组唱,还是学习表演三句半、舞蹈、歌舞、独唱、男女声二重唱、相声等,都十分虚心认真,反复学唱排练,直到滚瓜烂熟为止。 农村里有了俱乐部,活跃了男女青年们的业余生活,他们拥有的文艺才有了用武之地。几个月下来,参加俱乐部的姑娘都能歌善舞,也为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每每开大会什么的,只要支部书记一声令下,俱乐部人员就在会前演出几个乡土气息浓郁的节目,让群众看得捧腹大笑,拍手叫好。记得我教排的“丰收舞”等节目还得到大家的好评,在全镇会演的舞台上受到了表扬呢。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