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的时候,嘉兴有档案馆吗?有,只是那时候档案还不叫档案,叫案牍;档案馆也不叫档案馆,叫架阁库。 元代的嘉兴档案馆长什么样呢?杨冬荃先生在《一份珍贵的古代档案学文献:读元陈旅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里有详细说明,我们可从中一探究竟。 元代的行
元代的时候,嘉兴有档案馆吗?有,只是那时候档案还不叫档案,叫“案牍”;档案馆也不叫档案馆,叫“架阁库”。 元代的嘉兴档案馆长什么样呢?杨冬荃先生在《一份珍贵的古代档案学文献:读元陈旅<嘉兴路总管府架阁库记>》里有详细说明,我们可从中一探究竟。 元代的行政建置从大到小分别是行省、路、府、州、县,当时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嘉兴路领府一(松江府)、县三(嘉兴县、海盐县、崇德县),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嘉兴地区(除海宁)和上海的一部分。至元《嘉禾志》记载,当时嘉兴路有四十五万多户,在元代的路这一级中人口算是比较多的。这样的一个地方二级行政机构,在从元廷建立起对全国统治的至元八年(1271)起,到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止这六十多年的时间内(元代有两个皇帝用了“至元”这个年号),历年积累下来的档案文书“成案十万五千有奇,簿历万三千九百有奇”,共达将近十二万卷册。现在嘉兴档案馆保存的案卷级档案数量是十九万卷,不计少量的清代及之前的档案,所保存的档案时间跨度也是六七十年。对比一下两者的数量,可以看出彼时的档案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这数量可观的档案在至元二年(1336)新建架阁库之前,散放在“府廊东西楼及经历司之旁屋”,风吹雨淋,虫鼠与之为伍,任何人可以随意拿取,而且边上还有好多人家生火做饭,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当时主管档案的官员唐棣向上司打报告请建架阁库。上司对这个事情也很重视,总管府长官将此报告上报行省,省里派人前来视察,决定在总管府东边的地方开工建造。这一工程,嘉兴路的最高行政长官达鲁噶齐和总管都曾亲自过问。此外,总管府的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经历、知事等其他官员也都参与其事,协力促成,工程的直接指挥则由嘉兴路总管府驻在地嘉兴县的县令担任。第二年夏天,工程全部竣工,前后历时约半年时间,这个速度就算拿到现在来看也是很快的。 新建的“档案馆”共有库房及办公场所十五间,占地面积“纵百九十尺,衡廿有八尺”,约相当于五百多平方米。“陶坚斧良,缔构严慎”,就是说无论是工料还是做工都很好,库房结构也很精严。远在六七百年以前,一个地方档案馆就能有如此大的规模,不能不说是惊人的。而且整个工程没有额外征收老百姓一分钱,费用全部是用官府紧缩开支后节约下来的费用支付的,连工匠也都花钱雇佣,而没有无偿征用。整个工程共花费“楮泉”(当时的货币)一万五千七百多千缗。 新馆建成后,原来散放的档案有了专门的存放场所,远离了火源,管理也有序了:档案逐年逐月排放,而且有了可供识别的标志,检索也方便,外人也不能随便进出了。这些档案的集中保管、编年排放、标志、检索、出入、防火制度都是如今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的萌芽。 温故而知新,知往而鉴今,这几百年前嘉兴兴建“档案馆”的珍贵记录,体现了先人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档案工作资政为民的意识,这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也有有益的启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