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春,刚从日本游学归来的丰子恺应老师夏丏尊之邀,与朱自清、朱光潜、刘薰宇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创办不久的上虞县春晖中学任教。 春晖中学位于美丽的白马湖畔,丰子恺在寓屋的墙角边手植一棵小杨柳,将该屋取名为小杨柳屋,他在那里生活了两年有
1922年春,刚从日本游学归来的丰子恺应老师夏丏尊之邀,与朱自清、朱光潜、刘薰宇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创办不久的上虞县春晖中学任教。 春晖中学位于美丽的白马湖畔,丰子恺在寓屋的墙角边手植一棵小杨柳,将该屋取名为“小杨柳屋”,他在那里生活了两年有余,一直到1924年离开春晖去上海筹办立达学园为止。 丰子恺在春晖期间,除教课外,还尝试漫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为上海《东方杂志》、《妇女评论》等杂志撰稿,其中有一些文章刊登在春晖中学的校刊《春晖》上。 上世纪80年代,上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了一册有关春晖中学的书,摘录了丰子恺写的《山水间的生活》、《裴德文与〈月光曲〉》、《艺术底创作与鉴赏》三篇文章。丰先生于1975年病逝后,他的文章被一再结集出版,至今已达数十种之多,但这三篇文章却很少被选入,不知何故。 《山水间的生活》写于丰子恺初去春晖之时,发表于1923年5月1日的第11期《春晖》。开头说:“现在春晖在山水间已生活了近一年了,我的家庭在山水间已生活一月多了。”结尾是对生活的看法:“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之中。”从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子恺年轻时的一些人生观和艺术观。 《裴德文与其〈月光曲〉》是一篇即讲演,所以署有一个副题《中秋夜会席上话稿》,载于1923年10月1日的第16期《春晖》。由此可知这一年的中秋节,学校举办了一场露天文艺晚会,丰子恺还作了现场讲演。文章最后说:“话太长了,月亮高了,我们来试弹一个mooement(《月光曲》)如何?”该讲演内容分“裴德文底生涯、裴德文底制作、《月光曲》”三部分。文章带有明显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白话文刚兴起时的语言特色,如“的”往往写作“底”,“生涯”、“制作”是生平、创作的意思。裴德文即贝多芬,那时外文的译名很随意,也很不统一。 《艺术底创作与鉴赏》是一篇上课用的讲稿,文后署有“1924年6月21日在小杨柳屋梅雨声中”字样,载于同年的第31期《春晖》。讲稿写得很随意,开始即说:“刚要准备这讲话的时候,举眼看见纱窗上写着一首五言绝句,就抄录出来当作一个前奏曲(prelude):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辛夷坞》诗。文中夹杂的英语语汇较多,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讲稿最后谈到了法国小说家莫泊生(桑)的著名小说《项链》,还抄录一段英语原文,并写:“座上有当作笑话儿读《项链》的人么?倘若有,请照我现在所说的态度再去读一遍!”从这篇讲稿的内容来看,丰子恺讲课是不用教科书的,很随意,也很生动,涉及面非常广泛,并讲究师生互动,一点不像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上课。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