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办年货

2015-02-12 09:02 作者:袁广学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上世纪物质匮乏年代,办“年货”却是另一种概念。那时,别说香蕉苹果、荔枝桂圆,就连最普通的水果橘子,也堪称紧俏商品。

  玉兔消遁,龙年渐近,商场超市,摆设一新。从南北干货到三珍海味;从进口水果到糕点烟酒,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见人们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与其说是提早办“年货”,倒不如说冲着商家“促销”搞优惠,感受购物之乐趣。

  然而,上世纪物质匮乏年代,办“年货”却是另一种概念。那时,别说香蕉苹果、荔枝桂圆,就连最普通的水果橘子,也堪称紧俏商品。因为新年里来“小客人”,给压岁钿时,要加两个红蛋和几只橘子,以讨个吉利口彩。红蛋好办,自家的土鸡蛋染一染。而这橘子,可不像现在水果摊上满街叫卖,当时只有供销社副食品部里有得供应。消息灵通人士得知到货,店门口就跟着排起长队。限量供应,好不容易买到,要留着过年而只好望梅止渴。为了防冻保鲜,找来一只纸匣头,装满砻糠,将橘子嵌入其中。可等到新年里挖出来,还是因原来就有内伤而烂掉许多。好在有几只尚无全烂,才享受一下口福。又有烂橘子里含抗菌素之说,不会吃坏人,竟成了舍不得丢弃的“科学依据”。

  旧时乡下,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习俗,就是新年里去拜年,必需拿一包“尺头糕”,相当于现在的“状元糕”,但做得很粗糙。如果新年不拿去,或拿去不送回来,就意味着有一方欲断这份亲。所以,按每家亲戚一包,非备不可。又因需凭粮票供应,平时不会随便去买,因此糕饼作坊只在年前制作一批,得趁早买好,以防断货。而春节一过,递出去的“拜年糕”都会完璧归赵,返回自己家中。记得小时候,妈妈把这些糕点放入一只大口石灰坛里,加上囤盖,以防还潮变质。意在细水长流地拿出来吃,殊不知时间放长了,水分全吊干,吃起来像咬石头似的“邦邦”直响,齿龈发酸。纵然味同嚼蜡,仍挡不住诱惑,时不时会去偷摸解馋。

  餐桌上的美味,照理是办年货的重头戏。但在鸡鸭鱼肉也是奢侈品的年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那时在乡下老家,目睹所谓的年货,充其量不过是腌点猪头肉,切些老笋干。至于摆年酒请客人,一块酥肉和一个全鱼不能碰箸,俗称“看肉”、“看鱼”。唯一可以随意的,无非是一碗笋干大蒜豆腐干。小孩子难得见有鸡肉,不客气想夹第二块,就会看家长的脸色。要知道,人家一只鸡可是要用一个正月呢。所以有句顺口溜这样调侃:走么走得腿光酸,吃么吃点老笋干。

  后来虽然条件稍微好转,但食品供应还是相当紧张。种菜的亲戚家送来几棵大白菜,如获珍宝,小心翼翼地用稻草覆盖保暖。到新年里大派用场,一碗大白菜炒肉丝可是一道“抢口”菜。单位里分到几斤冬笋,算是奇货,一个个埋在河沙里贮藏起来,非请客人不取。若请新娘子什么的新客人,需早作准备。年前买来猪肚、猪肝之类的“高档”食品,因无冰箱冷藏,又怕气温升高坏掉,只好采用浸泡在盐水里的土办法。可想而知,到时尽管用清水反复漂洗,烧出来哪有新鲜的味道好。但物以稀为贵,又无恐“三高”之心理,端上桌来自然引人眼球,让人垂涎三尺,大开味蕾。

  如今的生活,比照那时,简直天天胜似过年,因此人们对于美食,已不再是逢年过节的唯一追求。已有人家在年前就到酒家包几桌,把亲戚请来吃一顿,当任务来完成,春节里轻松地旅游去了。

  这样一来,我倒又担心年味的淡去,不禁勾起孩提时代在乡下拜年的情景:大年初一,乡间小路上,拜年的人群,来来往往;中午饭后,围坐长谈,热茶暖阳,喜乐融融;夕阳西下送别时,外公外婆伫立路口,凝望着女儿、外甥的背影,直至消失在茫茫暮色中……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那份拜年的亲情却是浓浓的,时隔几十年而久久不能忘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