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修港 开挖东西新河反修港 为更深层地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1969年冬季,高照公社又组织农民开通了一条西接马泾港、东连新塍塘、沟通高家桥小集镇与九里汇小集镇的主干河道反修港。 高照地域曾是嘉兴的
![]() 反修港 开挖东西新河反修港 为更深层地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1969年冬季,高照公社又组织农民开通了一条西接马泾港、东连新塍塘、沟通高家桥小集镇与九里汇小集镇的主干河道——反修港。 高照地域曾是嘉兴的重点产粮区,地势平坦、水网交叉,但水系以小浜、小河居多,缺少沟通城镇的主干河道。一直以来,这里的农民主要依靠河道用船运输货物,由于没有与大河沟通的主干河道,船只不能直接往返城里,货物流通很不方便。就连公社所在地的高家桥小集镇,也没有一条能直接通往嘉兴县城的河流。凡要去嘉兴县城办事、购物的农民只能前往三里以外的小集镇陶家笕或九里汇乘轮船,较大货物的流通就更难办了。 1969年10月,高照公社领导为了解决农民们出行至嘉兴城以及货物运载的水路瓶颈,经周密调查、考察,谋划、决策了一项开河工程。工程设计为拓宽原高照东片的长文桥小港、西片的瑞丰桥港小流,并从高家桥大队农田新开一段河道,将这两段水路贯通,使公社所在地的高家桥小集镇与新塍塘边的九里汇小集镇贯通,为高照农民的船只通往嘉兴城里提供方便。 当时,没有大型挖掘机械,开挖河道主要是人工操作。在劳力安排上,公社领导决定和疏通马君港时一样,在全公社范围抽调,以农户的劳动力数为基准,分配开河需参与劳力数,统一将指标落实到各生产大队,再由生产大队分到各生产队农户。根据生产队规模的大小,一个生产队每天须承担10到20人的劳力指标。抽调的人员由公社统一组织,以军事化编制,编成营、连、排、班组织。营指挥部设在公社所在地高家桥小集镇,统一指挥这支劳动大军。连、排、班组织分别安排到各开挖地段的生产队仓库等驻地。开河人员的膳宿也分别落实到附近生产队的仓库或农户家里。 此项工程是在晚稻收割基本结束时启动的,按照事先的测量,由营指挥部统一分配,将任务分片包干到各生产大队组建的连、排、班,分段包干。全公社抽调的开河民工有1000多人,这支庞大的开河大军的组织纪律性很强,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当时挖泥运土无机械设备,除了双手,只有铁耙、土箕,劳动强度很大,但没人怕累叫苦。在那严寒的冬天,在那抽干水的小港旁,民工们双脚踩着斜坡河岸,用铁耙坌上烂泥,用传递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往上提。在较平坦的地块,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民工们则用土箕装上满满的泥,一担担挑上岸。民工们提的提、挑的挑,起早落夜地苦干,河床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原来的小沟渠变成了河道,原来的田地挖成了河床。在公社开河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这支开河大军,凭着一把把铁耙,一对对畚箕,用他们的双手、双肩,不辞辛劳地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贯通了一条3.7公里长的河流主干道,其中有800多米长的一段河道完全是从田里开出来的。 这条河的开通,使高照的水路交通状况起了很大变化。1970年,高照公社在这条新开河上自行开航了第一艘小客轮,从公社所在地的高家桥集镇至嘉兴城(停靠在嘉兴第二医院北面的缸甏汇)。每天往返两次,沿途的农民可以很便捷地乘轮船往返嘉兴城了。时隔一年,1971年,嘉兴航运公司根据群众需求,从嘉兴县城开往建设公社常睦桥集镇的轮船也改航道,穿越反修港,在反修港沿途停靠,为这里农民走濮院、建设方向新开了通道,高照农民的水路出行又扩展了线路。又过了两年,根据农民们的需求,高照公社将小客轮换为大客轮,为更多农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沈景荣口述 施荣富整理 (口述者沈景荣系原高照公社社长。)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