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余演出红遍桐乡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掀起了批判四人帮的热潮。各大城市还利用文艺演出的方式,排练独幕话剧《于无声处》,配合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丝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受其影响,也
业余演出红遍桐乡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上下掀起了批判“四人帮”的热潮。各大城市还利用文艺演出的方式,排练独幕话剧《于无声处》,配合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丝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受其影响,也提出要排练话剧《于无声处》。随着批判运动的逐步深入,厂领导很快同意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排练《于无声处》。 经过慎重考虑和选择,最后,厂工会确定了苏惠民、陈建生等七人为演员,张后勤、刘明儿作为舞台工作人员负责灯光、道具等工作,成立了《于无声处》剧组。因为我是文化部门出来的,对业务相对熟悉,厂里指派我为剧组组长,又聘请了濮院文化站站长李锦玉同志为顾问,指导排演。在不影响生产和工作的前提下,大家抓紧学习和排练剧本。经过大伙的共同努力,终于,1978年10月,《于无声处》在厂里正式演出。大家看后,认为演得不错,很有吸引力,演出取得了初步成功。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桐乡县总工会领导知道了。县总工会派周明甫同志赶到濮院丝厂,观看了演出。当时,桐乡县还没有一个单位演出过《于无声处》,于是,周明甫提出要求,把《于无声处》当成批判“四人帮”的武器,走出厂门,到桐乡和崇福两大镇去演,厂领导满口答应。 1978年11月,剧组在周明甫同志的带领下,在桐乡人民大会堂和崇福剧场进行了认真的演出,受到当时的县委领导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为了留住这美好的记忆,剧组于1979年元旦在濮院照相馆留下了一张合影。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