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乾隆碑拓《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宽31厘米、长44厘米。 查光绪《嘉兴县志》,在卷三十五金石中有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昌黎人阎公铣撰写《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的记载,但未录碑记内容。查遍嘉兴旧典,也未见有录。碑不存,拓恐是孤本。现将《重修嘉
嘉兴乾隆碑拓《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宽31厘米、长44厘米。 查光绪《嘉兴县志》,在卷三十五“金石中”有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昌黎人阎公铣撰写《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的记载,但未录碑记内容。查遍嘉兴旧典,也未见有录。碑不存,拓恐是孤本。现将《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碑文录于下: 修流虹亭既成,寅簿金君鳌尉、林君永菁邀余往观焉。有客赋思乐泮水之章者,谢不敢承。流览之,顷目谈学。本寺址而兴圣之名。数百年前,若为之埏者惟与圣。有河,其故道几湮,亟思疏浚之,以利于学,而民居多碍,为之奈何。客曰:此河旧为天星河之支流,天星河者,泉通于海,广袤可五十顷。现今不啻沟浍,隔绝于此者久矣。然泮池之水其应有穴,犹与天星河道,是以潦不见溢,旱不患涸。余奇其说。遂与偕临池上。美矣哉,一泓清洌,潜鳞游泳可数,诚秀灵处所聚也。乃见池岸就欹桥亦半圮,慨然而思浚河之志,未知所酬,宁此区区者而非余任乎?今天子振兴文教,圜桥观听之治,有其过之。余以小臣,効职于外,其必有以奉扬德意。矧此名邑岁适宾兴,将使池中之物乘雷浪而扬暨矣。爰命工具修之。两君顾客曰:于是可赋思乐泮水矣,则仍谢不敢承。乾隆十二年丁卯六月,天贶节昌黎阎公铣记。 碑文上角有“绳共堂”白文印一枚,碑文尾下角有“公铣之印”及“惺甫”白文印各一枚。 嘉兴县学即嘉兴县孔庙。据万历《嘉兴府志》,嘉兴县孔庙,南宋咸淳五年原在“西城旧驿舍”,那时还只是嘉兴县的学校。经逐年扩建,到明宣德二年,已成了型制齐全的孔庙。明嘉靖乙未由知县黄献可迁徙至天星河以西、嘉兴县衙东南边的东兴圣寺旧址,规模型制照旧。 东兴圣寺乃南宋第二个皇帝的“流虹之所”。这个皇帝就是宋孝宗赵昚(1127-1194)。《宋史·孝宗纪》曰:“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其母张氏梦人拥一羊遗之曰:‘以此为识。’已而有娠,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红光满室,如日正中。”“红光满室,如日正中”即谓“流虹”。 当年产下宋孝宗的官舍,嘉定年间(1208-1224年)赐额“兴圣院”,宋孝宗的孙子宋理宗还亲自写了“流虹圣地,兴圣之寺”八字。后移址天星河之支流畔建东兴圣寺。宋孝宗是南宋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在他当政期间,百姓富裕、吏治清明,出现“乾淳(乾道、淳熙)之治”的小康局面。建在东兴圣寺旧址上的县孔庙,修亭以“流虹”命名也是出于此典故吧。 孔庙的大成殿正前方有半月形水池,它就是泮池,意即“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碑文中,所提“天星河”实为天星湖。这是嘉兴方言“河”、“湖”不分所致。天星湖是嘉兴的古湖,唐《吴地记》就有记载,名“天心池”。天星湖的位置大致在今南湖饭店、开盛小商品市场一带。按所载计,旧时此湖面积有21亩之多。碑文说天星湖有50顷,显然夸大。但从明洪武年间,嘉兴设有天星、马场、鸳鸯、相家四湖的河泊所,管船泊、收渔税这一举措来看,天星湖的确够得上“广袤”一词。随着城内居民的逐渐增多,湖泊淤积、被占,天星湖也与它的支流一样湮灭,现今只留一个地名而已。 此文纂写者阎公铣,直隶永平府(现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清乾隆丙辰年(1776年)进士,阎公铣长年在浙江的缙云、丽水、平湖、嘉兴等地为官。善诗文,在他的家乡昌黎多有诗迹留存。写此碑文时在嘉兴知县任上。在嘉兴,阎公铣还撰有《流虹亭》、《关帝庙》等碑文。《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撰写于公元1747年六月初六。 碑记是最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的文体。碑拓《重修嘉兴县学泮池记》的现身,对了解古时嘉兴县学及天星湖一带的风貌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