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心画作 八、去茅盾书斋借书 木心家在乌镇东栅老街财神湾,茅盾老家在乌镇中市观前街,这两条街是直接相连的,两家相距约两里路。茅盾虽然旅居在外,但母亲陈爱珠一直想回老家。自一九三二年五月茅盾专程送母亲回
![]() 木心画作 八、去“茅盾书斋”借书 木心家在乌镇东栅老街财神湾,茅盾老家在乌镇中市观前街,这两条街是直接相连的,两家相距约两里路。茅盾虽然旅居在外,但母亲陈爱珠一直想回老家。自一九三二年五月茅盾专程送母亲回乌镇(并陪伴在家半个月)后,母亲陈爱珠一直住在乌镇老家,直至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七日在乌镇病逝(当时茅盾在新疆遥祭)。其间的一九三四年,茅盾春季返乡,亲自设计图纸并委托黄妙祥(茅盾家所开“泰兴昌”纸店的经理)翻新老屋后院的三间平房作为书斋。翻建后的书斋还是平房三间,但颇为讲究,上面吊了天棚,下面铺了地板,南北两面全是统排的玻璃窗,门窗都是西式的。东边一间朝南开门,门外搭建一条走廊,与前面的老屋相连通。中有一道砖墙将这一间一分为二,前半间是过道,后半间为储藏室。中央一间用一排中式花格落地长窗隔成两间,前面是小客厅兼作餐室,放置一套传统的木制家具,后面是卧室,陈设十分简朴。西边一间,中央立一组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代替隔墙,把房屋分成南北两间。外面是起居室,里面是一间书房,北窗下有一张定制的很大的写字台。这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两边都装有玻璃橱门、里外均可开启。“本年冬和翌年春,孔德沚陆续从上海运去了一套沙发、十几箱书——包括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万树玉《茅盾年谱》)当年茅盾早已是名扬天下的大作家,孔德沚从上海运去的这“十几箱书”中,自然有他收藏的许多经典著作(包括欧美经典之作的译本),都藏于此书斋。后来乌镇家乡人称这翻新的三间平房谓“茅盾书斋”。(茅盾并未给书斋命名,仅称为新盖的平房或修缮后的平房)书斋建成后,茅盾仅两次回乌镇。“一九三五秋,回乌镇两个月,住新盖的平房,创作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同上)。“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四日,回乌镇,约耽十天,住修缮后的平房,原拟写题为《先驱者》的长篇小说……”(同上)由于茅盾常年在外地工作,因此这个书斋基本上由茅盾的母亲掌管。 再说这位相帮主管翻新、装潢书斋的黄妙祥,他是绍兴人,是木心祖父孙秀林的至交,木心的父母与其关系也一向很好,两家平时常有往来。因此,由黄妙祥介绍,孙家才有了和茅盾家这层“搭转来的亲戚关系”,少年木心称呼茅盾的母亲叫“沈家娘娘”(乌镇方言,“娘娘”即“奶奶”),从而使茅盾的母亲认识了这位聪明好学的少年木心。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七年间,少年木心每天从东栅财神湾家里到植材小学(北宫)上、下学,都经过茅盾老家,进书斋借书、还书很方便。木心素有“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的良好习惯,不仅会把看完的书及时归还,而且保持书本的整洁,所以茅盾的母亲每次都很乐意把书斋里的藏书借给他阅读。三间平房翻新后,茅盾仅两次返乡,偶遇少年木心来书斋借书,亲热地叫他“德鸿伯伯”,茅盾也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入乌镇,植材小学被夷为平地。茅盾老家由黄妙祥代为管理,黄家的人都住在茅盾家的老屋里。孙家与黄家本是世交,这就给少年木心到茅盾家的书斋借书、看书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据一九九六年二月十四日木心给植材校友会老会长徐家堤的信中说:“我十六岁离开乌镇……”据木心在《海伯伯》一文中自述:“我在考入正式的大学之前曾是六个家塾教师的门生……”依此推算,少年木心于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年在家塾课读达五六年(其间也有临时外出“避难”的日子)。课读之余,少年木心“三日两头”到茅盾老家的书斋去借书,看书。正如木心自述:“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 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 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木心《海峡传声》)“我在三十年代的茅盾书屋见到这些北欧的译本,可见当时中国译者花了许多工夫,后来却看不到什么作用……”(木心《文学回忆录》)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