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烈妇津边夜色阑,牙行灯火揭高竿。 沿滩贩叶船停泊,叶价低昂预料难。 王店镇庆丰桥南长水塘边,有个叫西塘口的地名,后改名烈妇津。清姚驾
烈妇津边夜色阑,牙行灯火揭高竿。 沿滩贩叶船停泊,叶价低昂预料难。 王店镇庆丰桥南长水塘边,有个叫西塘口的地名,后改名烈妇津。清姚驾鳌《梅花溪棹歌》里有诗咏之。西塘口为什么要改名?这里有个惨烈的故事。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后长驱直入,一路杀戮到江南,其暴行激起百姓的激烈反抗。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九,清兵攻入嘉兴城,大肆烧杀抢掠,百姓纷纷起事,因那年是乙酉年,所以史称“嘉兴乙酉兵事”。 嘉兴举义后,各县都随同响应。海宁进士俞元良率义师五千余人攻崇德,并在长安力斩清将黄总千,声势大振。七月初八,盐官城被清兵攻破,俞元良阵亡,清兵杀千余人,并掳去妇女三百余人。这时,举人周宗彝兄弟俩在硖石起事,聚众千余人抗清。八月十五日,清军攻破硖石,义军失败。清军在硖石镇上杀人放火,还将掳掠的百余名妇女用一只大船装了,准备运到嘉兴去行乐。船上大部分妇女相拥而泣,唯独一位姓潘的妇女靠着船舷一声不响。潘氏丈夫沈华区在硖石有一定名望,只因跟随周宗彝反清,失败后因仓皇出走,不小心与妻子失散。 清军押着大船沿着长水塘北行,经过王店西塘口时稍作停留。潘氏瞅个空当,突然一跃而起,纵身跳入河中。清兵发现后,急忙用长竹篙钩住她的长发及衣衫拖上船来,不想潘氏又一跃入水。一个妇人又哪里犟得过身强力壮的清兵呢?很快她又被长矛缠住长裙拖了上来。一名清兵举刀砍在潘氏肩膀上,潘氏毫不畏惧,再次忍痛跳入长水塘。清兵恼羞成怒,用长矛在她身上捅了几十下,只见河水瞬间被染成红色,刚烈的女子就此香销玉殒。清兵还不解恨,欲将遗体拖上岸分尸。在西塘口两岸观望,敢怒不敢言的当地百姓睹此惨状均泣不成声,齐齐跪求清兵放手。清兵头领惧怕触犯众怒,这才愤愤地抛尸而去。 隔日,一个清兵首领路过王店听说此事,他肃然起敬地说:“我的部下俘获女人已相当多,但从未见过有如此刚烈的女子,浙西一带唯有她啊!”当即捐出一千元交给保长,嘱咐他厚葬潘氏。王店镇上的百姓便将潘氏葬在她赴水就义的地方,立了“沈烈妇之墓”的石碑,以便百姓凭吊。 过了几天,潘氏丈夫沈华区得知凶讯后,肝肠寸断地从硖石赶来,“以榇归硖”。临别时,岸上的百姓上千人穿白衣戴白帽,祭烛上香,扶棺哭送。为纪念这位烈女,乡绅们便将西塘口改名为烈妇津。王店诗人周筼还据此事写了一篇《沈烈妇传》编入他的《留素堂集》,后来记载在《梅里志》中。 |
- 上一篇:日本侵华八年受重创的嘉兴金融业
- 下一篇:程本立: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一)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