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程本立: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一)

2015-07-27 09:35 作者:武桢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程本立,字原道,号巽隐。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前后,卒于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

  1958年11月,崇德县被撤销,并入桐乡县。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此定格。翻检史册,自崇德建县以来,功臣烈士、孝子乡贤,可谓人才辈出。生活在明代初期的程本立,便是其中值得标榜的一位。

  程本立,字原道,号巽隐。生于元至正七年(1347)前后,卒于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他的一生,少年时求学江南,得学术之正统;青年时游历南北,建志向之远大;壮年时为官一方,成政绩之卓然;但到了最后,他竟以一种决然的方式离去。数百年后,犹令人肃然起敬。

  在介绍程本立生平的文字开头,一般都有这么一句话:“少读书,不务章句。”不沉湎于琐碎的字词训诂而追求文章大义,这是他的性格使然,或者也因为一位名叫沈寿康的海盐人。

  沈寿康是孝子。父母在世时,他以州吏薄禄养亲,父母去世后,他辞官住在墓边茅庐,守孝终身。洪武十九年(1386),程本立怀念早年与沈寿康的交往,为文记之。文中讲到沈寿康曾执他之手而教导:“世之学者,争务科举,以经学为名而无其实,窃所不取。子之质近厚,年且富,当志于圣贤之实学。”沈寿康看出程本立“质近厚”的性格,希望他不要为科举虚名所误,尽心于“圣贤之实学”。写该文时,程本立已将近四十岁,念及这位亦师亦友的乡贤,仍然动情不已。

  程本立没有辜负沈寿康的期望,毅然踏上求学之路。对于学问,他有很自觉的追求,那就是最正宗的程朱理学。洪武二十年(1387)他在南京写的《送朱叔仁之官序》中说:“宋之迁,道统之寄南集于闽,及其衰也,又东南而寓金华。”当时理学尚未形成一统局面,像朱、陆之学,各依地界而相持不下。因此,为了追求心目中的正统,他寓居金华最久。在金华,他找到了安身立命的道学所在,甚至一度想和同门在山林终老,好集中精力钻研学问。他追随的朱彦修、朱克修兄弟都曾受学于元代大儒许谦,正是程朱理学最为纯正的一脉。

  对于理学,程本立一生都在学习并体认,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追求,这除了性格和环境使然,通过对其家世的访求,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条线索。原来,程本立的祖上是宋代大名鼎鼎的理学家程颐。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洛学学派的开山鼻祖、朱子学说的思想先导。这种身世对于读书人而言,也许比祖辈位居高官更令人向往,程本立对理学那种义无反顾的认可就根源于此,这是不难想见的。

  求学金华之外,程本立向同乡诸老的问学,主要是易学大师鲍恂和文坛耆宿贝琼。在明初文化圈,这两位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程本立毕生最喜欢读的书是《易经》,所谓“退朝无事坐读《易》”,所作文章也大都以发挥《易经》之说而立论,这明显是受了鲍恂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特别是诗歌创作,在“乾坤清气”贝清江的诗文感染下,程本立作品亦清朗可读,朱彝尊甚至把程本立的诗列为“建文时期群臣第一”,虽不免过誉,但认为程本立接过贝琼的接力棒,承续秀水一地的文脉,则是恰如其分的。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