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栅中学存世二十三年,曾于挂牌后的1962到1963年间发过校徽。当时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人手一枚。可惜本人的那枚早已遗失。为一份资料作配图,我不顾厌烦,屡屡向老校友征集这枚校徽,却均无结果。 那天,冒昧把电话打到了我的班主任王树德老师的家里,老
![]() 东栅中学存世二十三年,曾于挂牌后的1962到1963年间发过校徽。当时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人手一枚。可惜本人的那枚早已遗失。为一份资料作配图,我不顾厌烦,屡屡向老校友征集这枚校徽,却均无结果。 那天,冒昧把电话打到了我的班主任王树德老师的家里,老师惋惜道:“哎呀,早已经没了。”不久,王老师打来电话,欣喜地说:“找到了。”师生俩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叹,在电话两头久久回荡。隔日,我就将老师的那枚校徽拿到了手。银框红底,银边白字的“嘉兴市东栅中学”校徽,勾起了我中学时代的许多回想。 1960年暑期后,东栅小学附办中学部,名:嘉兴县第二十三中学。1961年,它并入嘉兴第十二中学(民丰中学)。1962年,十二中学迁入东栅大街240号原嘉兴水泥预制厂,改厂房为校舍。定校名为东栅中学。我1961年秋季入学十二中学,经历了天天步行甪里街,每晨路过破东塔的一年读书生活后,1962年秋季开学注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个同学搬上课桌椅子,从民丰校区徒步搬到东栅。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师生们边上课,边整理校区。我们的教室从公路边的简易工棚,一个学期后移到了原工厂车间改饰的课堂;每个班级轮流动手,挑土平地,在校园东区辟出一个偌大的操场…… 半个世纪后,重新见到校徽,浮想联翩。校徽中的“市”字,一时令我生奇。那个年代我们嘉兴称市?一查史料,方知原委。1962年12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25次会议【议字3号】决定:撤销嘉兴市,将嘉兴市的行政区域划归嘉兴县。原来,当年的嘉兴分设县、市两个行政政府。 新定名的东栅中学,在决定发放校徽时,正是市政府尚未撤销之际,也因此有了“嘉兴市东栅中学”似乎与今天行政区名相同的校徽。 学校的老师比学生少得多,校徽尚能有保存。学生的,至少三届,两三百人。难道就没一枚保留?寻访学生校徽,与老师的那枚组合成对,摄取一影,以此为母校留下一点特殊记忆的愿望,在我心头重新燃起。 于是,我发微信,贴博客,打电话,托校友,四处打听,期待着学生校徽,能如愿以偿地出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收到老同学的微信“校徽没访到,抱歉了”的同时,66届的孙跃军反馈来消息说:“我的那枚老校徽找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赶到校友家里。 学生校徽系铝合金冲压而成,银框白底,银边红字,与教职工的铜质,玻璃漆封面的“珠光宝气”大相径庭。这枚背注编号“207”的校徽,它的底色,被人为地剔除了部分,露出铝质的本色而显斑驳陈旧。凝视它,我记起了当年有的同学将校徽的底色全部剔除,使之呈现铝本色的银光,以示与众不同。中学生奇思异想的天性,可见一斑。 至于学生校徽中既无“市”字,也无“县”字的缘由,我想应该是当年落实校徽制作过程中,接到“撤市并县”的通知,而学生校徽的模具尚在设计中,那么,再用“市”不妥,就索性“市”、“县”全不用。因此,一所学校校徽中的名字才有了两个不同版本。 小小的校徽,不但蕴含了地方行政变革的一段历史,更融进了二十多届学生畅想未来、放飞梦想的青春岁月。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