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人自古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所以,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收藏家赵衮。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及有文化渊源的世家大族,私家藏书逐渐兴起。明清两代则是嘉兴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
嘉兴人自古“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所以,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收藏家赵衮。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及有文化渊源的世家大族,私家藏书逐渐兴起。明清两代则是嘉兴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藏书家、藏书楼遍布广阔的城镇乡村,同时出现了一大批声震全国、誉满中华的藏书大家和藏书名楼。我们对顾志兴《浙江藏书史》记载的自南北朝至近代(卒年在1911年前)有藏书事迹可考的浙江(包括浙江籍和寓居浙江)历代藏书家进行初步统计,按现行区域划分,藏书家的数量分别为:嘉兴藏书家315名;杭州藏书家270名;宁波藏书家188名;绍兴藏书家121名;湖州藏书家111名;温州藏书家100名;金华藏书家70名。从中可以看出,嘉兴一地私家藏书事业的繁荣。 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嘉兴依托运河以及遍布全境的便利的水网,地方经济一跃而至整个传统中国的巅峰;以儒家科举为主的教育事业也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图籍、书画既是风雅的象征,又是遍布城乡的普通读书人的必备之品,需求极为旺盛;而明、清两代造纸业的发达和印刷工艺的改进,则为图籍成为文化商品来生产和流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藏书事业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有书可藏。而嘉兴优越的地理位置更使嘉兴的收藏家们如虎添翼,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经常记载苏州、无锡、杭州等地江南书画家、书画商人均乘船载图书、书画至嘉兴出售的情况。数百年来,嘉兴私家藏书的优良传统在这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度下复活、壮大,于是民间收藏极历代之盛。 明清两代嘉兴藏书家人数众多,藏书家身份涉及官员、商人、学者、布衣等社会各个阶层。明代嘉兴藏书家人数历各代之最,在地域上尤以嘉兴、海盐为多,海宁、平湖次之。著名的藏书家有嘉兴的沈启原、项元汴、项笃寿、高承埏、周履靖、冯梦祯、包柽芳、李日华、陈邦俊、姚北若、沈嗣选、蒋之翘、王志和、俞汝言、汪继美、汪砢玉父子;海盐的胡彭述、胡震亨父子,平湖沈懋孝;海宁许相卿、周明辅、祝以豳、陆钰等等。 清代嘉兴的私家藏书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后进入了新的繁荣期,清初的私家藏书,以嘉兴最盛,海盐、海宁次之;乾嘉以后,海宁藏书异军突起,成为嘉兴乃至全国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主要的藏书家有嘉兴的曹溶、朱彝尊、戚芸、沈嗣选、马洵、张廷济、庄仲方、计光炘、陆筠、章全、曹言纯、钱泰吉、唐翰题、张鸣珂、忻虞卿、沈曾植、金蓉镜;平湖有陆陇其、钱天树、葛金烺;桐乡有吕留良、金檀、汪森、陆费墀;海盐有张氏涉园;海宁有查慎行、吴骞、马思赞、陈鱣、许焞、陈邦彦、蒋光焴等等。 明清嘉兴地区的藏书家大多为学者,他们将所藏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著述繁富,许多还以刻书流芳书林。收藏范围也不断扩大,除收藏历代图书之外,把金石彝鼎、法书名画、汉印晋砖都作为收藏内容。更具鲜明特色的是都有家族藏书的渊源和传统。 明代嘉兴最大藏书世家为项氏家族。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居士,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藏书楼名“天籁阁”。项元汴工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海内珍异十九多归之”。钱曾《读书敏求记》卷四“墨林项氏,每遇宋刻,即邀文氏二承鉴别之,故藏书皆精妙绝伦。”明代文坛领袖、藏书家王世贞,其“小酉馆”藏书三万,“尔雅楼”藏宋版书闻名天下,但当时人还是以为“不及墨林远矣”。项元汴有“天籁阁”、“墨林秘玩”等藏书印100多方。天籁阁藏品在明末清兵南下时遭劫掠,后不少流入清廷,现散布在两岸故宫博物院、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内,成为各入藏馆的镇馆之宝。 项笃寿(1521~1586),字子长,号少溪,项元汴兄,藏书楼名“万卷楼”。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兵部郎中,仕终广东参议。每见秘籍,随时雇请抄手过录,并贮之“万卷楼”。藏书印有“浙西世家”、“少溪主人”等20余方藏书印。著有《小司马奏草》、《今献备遗》、《全史论赞》等。 项梦原,字希宪,项笃寿之子,官至刑部郎中,藏书楼名“宛委堂”。他在图书的收藏和图书的刊刻上,继承父亲的遗志,并发扬光大;在书画的收藏上深受叔父项元汴的影响,藏有许多历代名迹巨绘。著有《宋史偶拾》、《石门避暑录》、《项氏经笺》等。项笃寿父子精于刻书,是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所列全国26家中的两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