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9月4日,当时的嘉兴县虹阳公社东石桥大队(现为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南村)迎来了十位插队落户的嘉兴一中优秀毕业生。 那天早晨,大队团支部书记安排了两条农船去王江泾长虹桥迎接十位下乡知青。一条船供知青乘坐,有三人摇船;一条船装行李,摇船的加敲锣
1965年9月4日,当时的嘉兴县虹阳公社东石桥大队(现为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南村)迎来了十位插队落户的嘉兴一中优秀毕业生。 那天早晨,大队团支部书记安排了两条农船去王江泾长虹桥迎接十位下乡知青。一条船供知青乘坐,有三人摇船;一条船装行李,摇船的加敲锣打鼓的共七人。不到六点钟,两船同时解缆拔篙,架起木橹,迎着凉爽的秋风,向王江泾方向驶去。 大运河畔,气势宏伟的长虹桥披红挂彩,悬挂着“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两条大横幅,桥上桥下人头攒动。运河两岸停了二三十条来迎接知青的船。桥西堍,一拨人围着一台比老式三脚架照相机大的机器。我们后来才知道,那是在拍摄一部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纪录片,据说是著名导演谢铁骊在指挥拍摄。 “来啦,来啦”人群中有人朝南喊了起来,只见五艘满载知识青年的客轮高昂着头向长虹桥驶来。船在桥的东堍停稳后,青年们走上岸来,约有两三百人,每人胸前都佩戴着鲜红的光荣花,个个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排着队走上长虹桥。大桥两侧共一百多级台阶上挤满了戴着红花的知青,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照得他们身上金光灿灿的。霎时,锣鼓声、掌声和口号声响成一片,回荡在长虹桥的上空。这可能也是导演所要的拍摄效果吧。 随后,知青们走下桥,在桥西的空地上集中点名。我们的团支书很快找到了嘉兴一中的十位下乡知青,个个眉清目秀、皮肤白皙,都还不到二十岁的样子(这十位知青中只有一位是女的)。我们接过他们的行李在船上安放好,再招呼他们登上另一条有点摇晃的木船。然后摇着船,敲锣打鼓地回到大队。 晚上,大队召开“迎接知识青年”大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嘉兴一中的陈彬校长也赶来了。大会开始,先由团支书逐个介绍下乡知青的情况,记得在介绍唯一的女知青时,他说,“这位女知青姓谢,她的爸爸是嘉兴民丰造纸厂的工程师。妈妈叫陈志蔚,是民丰造纸厂的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她选择到艰苦的农村,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接下来,生产大队长致欢迎辞,并要求各队在生活、生产等方面都要照顾好知青。之后,陈彬校长操着浓重的苏北口音说:“今天,我们嘉兴一中和东石桥大队结了一个亲,我们把十个孩子‘嫁’给了你们,希望你们把他们照顾好,希望大家常来常往……”陈校长的讲话赢得全场阵阵掌声。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大队俱乐部还表演了独唱、小组唱、笛子演奏、三句半等节目,至今令人难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